Si3N4旋转超声磨削加工表面微观形貌创成机理及优化技术

来源 :哈尔滨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_ST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i3N4陶瓷具有优良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被认为最有希望在航空航天高温条件下广泛应用的新型材料。但是当加工表面微观形貌较差时,高温条件下Si3N4陶瓷零部件表面与气液混合相发生强烈挤压摩擦而产生大量气动热,导致零部件摩擦系数增大、强度降低等,甚至引起零部件失效。因此开展Si3N4陶瓷加工表面微观形貌创成机理及优化技术研究,提高加工表面质量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旋转超声磨削加工工艺是Si3N4陶瓷材料复杂零部件制造的发展趋势。Si3N4陶瓷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较低的断裂韧性,其独特的材料去除机理产生特殊的加工表面微观形貌特征,且结构复杂。针对旋转超声磨削加工表面微观形貌创成机理及优化技术均未开展深入研究,而这些理论及其技术是提高Si3N4陶瓷材料加工表面质量的重要基础。本文从旋转超声磨削加工表面微观形貌创成机理理论研究出发,研究微观形貌特征及其影响规律,建立微观形貌与加工参数间映射模型,并最终实现加工工艺参数优化。为实现加工过程中磨粒运动宏观力学理论与材料微观力学机理结合,揭示加工表面微观形貌创成机理,基于磨粒运动模型及超声冲击载荷作用下陶瓷材料动力特性,研究Si3N4陶瓷旋转超声磨削加工过程弹塑性动力学响应特性,分析冲击载荷条件下Si3N4陶瓷材料性能变化。引入非局部理论构造材料本构模型,且对磨粒超声振动作用下小参数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非局部应力场条件下中位裂纹和横向裂纹扩展条件。并基于单颗粒加工仿真和划痕实验,分析Si3N4陶瓷旋转超声磨削加工表面微观形貌形成机理。研究加工表面微观形貌分形特征。基于统计分布分析Si3N4陶瓷旋转超声磨削加工表面微观形貌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验证加工表面微观形貌自相似性特征。利用差分盒维数法和双毯覆盖法计算微观形貌灰度图像,发现分形维数计算精度低。为提高分形维数计算精度,基于微观形貌灰度图像特点,提出基于周长-体积关系的分形维数计算方法,并进行精度验证。基于分形维数将加工表面微观形貌奇异特征进行提取。并研究主轴转速、切削深度、进给速度以及切削力对分形维数的影响。研究超声振动金刚石刀具对微观形貌影响。为从切削力变化角度分析金刚石粒度、浓度和结合剂类型对微观形貌影响,在旋转超声磨削加工机理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工程陶瓷脆性域旋转超声磨削加工切削力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通过数学模型分析刀具参数与切削力关系,进而研究对加工表面微观形貌影响规律。同时,为了深入研究刀具参数对加工表面微观形貌影响,研究不同参数刀具磨损机理和刀具磨损量。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加工状态下微观形貌变化。为确立加工工艺参数优化目标函数,建立主轴转速、切深、进给速度、金刚石粒度、金刚石浓度、刀具结合剂类型与加工表面微观形貌间的BP神经网络模型。采用标准BP算法和引入动量项的改进BP算法对模型进行训练,发现模型无法收敛于目标误差;而采用LM算法对模型进行训练,其预测结果离散型大。为解决这一问题基于鲍威尔法提出一种改进型BP算法,并对算法收敛速度和迭代精度进行验证。根据加工工艺参数优化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函数,基于遗传算法优化加工工艺参数,降低加工表面微观形貌分形维数和均方根偏差值。
其他文献
难加工材料(如陶瓷、钛合金等)的可加工性差,加工效率低,限制了它们在工业中的应用。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超声振动磨削加工具有较高的材料去除率、较小的磨削力,较低的表面损
纳米复相陶瓷以其优异的力学性能、稳定的化学性能和较低的微缺陷敏感性,正成为国民经济和尖端科技领域的一类关键性材料。不过,纳米复相陶瓷的应用需要很高的形状尺寸精度和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目的:探讨层级管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7年1月实施心内科护理层级管理模式前选取45例心内科患者作为对照组,在实施后选取45例心内科患者作为观察组
从浮选工艺和药剂两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铁矿石铁浮选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状况,指出反浮选技术是提高铁精矿质量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并提出了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研究的方向。
论文结合新疆地脉、文脉特点,提出了“千载西域边陲风,活力亚心人文情”的旅游形象,并就民族旅游产品形象做了分析。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注射液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30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10μg加入Na Cl溶液10 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续
1病历摘要患者男,74岁,因"痴呆进行性加重7年,右眼睑下垂、口角左歪19h"入院.患者于入院前7年,出现记忆力下降,后来计算力也逐渐下降,间断出现手足抽搐,行走变慢,性格变得缄
采用传统的大视场高精度实时定位技术,大量的冗余数据使得理论上得以通过的系统实际上难以形成或效率低下。借鉴仿生学等原理,本文提出一种新方案。在高度协调的情况下,对目标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