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哮喘脱敏治疗疗效分析及临床意义

来源 :遵义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huis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哮喘儿童变应原皮肤过敏原点刺试验及特异性脱敏治疗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指导作用。   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儿科门诊就诊的150例哮喘患儿,使用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原试剂室(由国家卫生部认证)提供的常用的吸入性变应原行皮肤点刺试验,生理盐水做阴性对照,用1∶102为皮试液,根据皮丘红晕大小判断阳性结果,对在常规治疗(布地奈德吸入)基础上的75例相应的吸入性变应原为强阳性的哮喘患儿进行特异性脱敏治疗,治疗前后作对照,根据询问年哮喘发作次数,治疗前后检测第一秒钟最大呼气量(FEV1)、最大呼气流速峰值(PEF)及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结果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同时观察不良反应。   结果:1、哮喘年发作次数及临床症状均有改善。治疗前:临床控制7例(9.33%),显效26例(34.67%),有效10例(13.33%),总有效率为57.33%;治疗后:临床控制32例(42.67%),显效33例(44.00%),有效2例(2.67%),总有效率为89.33%.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第一秒最大呼气量(FEV1)、呼气流速峰值(PEF)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第一秒最大呼气量(FEV1)治疗前:80.69±8.21(L),治疗后:95.36±11.13(L);呼气流速峰值(PEF)治疗前:82.30±10.92(L/min),治疗后:92.41±11.08(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降低。治疗后4.87ug/L较治疗前14.19ug/L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4、脱敏治疗的不良反应:起始阶段7例,维持阶段1例,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全身反应发生率2.67%,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结论:特异性脱敏治疗可有效降低过敏性哮喘患儿哮喘的发作次数,治疗后FEV1、PEF明显升高, ECP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实验性鼻窦炎中嗅黏膜形态学及嗅黏膜中Na+-K+-ATP酶表达的变化。【方法】将50只新西兰大白兔按制成鼻窦炎模型的时间长短分成不同组别,并根据术后时间的不同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