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脱媒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产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中外学者和研究机构对这一现象从概念界定、度量指标、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及其所带来的影响等进行了研究,本文选择了狭义的金融脱媒即商业银行系统的金融脱媒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当今,随着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市场主体逐渐多元化,金融工具种类也在不断丰富。我国的金融脱媒主要表现在虚拟经济的高速增长,支撑这一趋势的是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和间接融资比重的减少,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其中发展迅速,银行业银行存贷款的增速也呈现放缓趋势,存贷比逐渐扩大。脱媒的原因从宏观环境、经济发展、主体选择、政策导向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本文重点关注金融脱媒对银行负债最重要的部分存款的影响。对于存款的观察分为存款的来源结构即其是如何构成的,这方面主要影响商业银行的成本收益。另外一方面是期限结构即其存款是以活期存款还是定期存款的形式存在的,这方面主要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文章着重分析了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存款结构的影响路径,来源结构的影响路径是通过影响居民理财观念,进而影响居民储蓄意愿,使得储蓄存款增速下降,资金流入到了股票、债权、保险、基金、理财、民间借贷等市场。期限结构的影响是一个两个方向平衡的结果,即资本市场的向好导致投资性需求的增加,导致活期存款的需求增加;另外一个方向是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未来的现金流变得更为可以预期,对于活期存款的需求也相应降低,二者综合影响存款的期限结构。而后文章采用了2010-2015年的月度数据,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营销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金融脱媒对银行存款来源结构和期限结构按照相应路径产生影响的结论。根据研究结论,考虑当前银行业所处的迅猛变革的时代,针对银行贷方脱媒和风险管理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思考和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