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过程和实践经验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8904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有深刻的科学和历史内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仅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通俗化、常识化和群众化的理论教育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它涉及到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社会主义实践的重大问题。总结和研究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和实践经验是促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任务,也是推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现人类美好社会理想的重大课题。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章中,首先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含义进行了阐述并进行了总结。然后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个特征:实践特征、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分别进行论述。第三节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进行了论述和总结。  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历史过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历史过程是历史和逻辑统一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经验创新和发展的过程。其中首先论述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历史过程。分别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协调发展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二节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实践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进行了论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坚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继续抓好党的制度建设、理论建设和思想组织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从而不断推进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本节分别从建设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创新以及新时期党的思想组织建设三个部分进行了逐步的论证。第三节主要论述了科学发展观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作用。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创立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实践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基本要求和目标要求,在人本化、社会化、国际化的水平上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的大众化。通过回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历史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通俗化、群众化的最初发展;经过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合法化、学科化、学理化的提升过程;现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正在逐步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本化、社会化的新跨越。  第三章论述了和总结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经验,是本文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与实践的结合。与实践结合就是与大众结合,就是要实现理论的大众化。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逐步使马克思主义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本章分别从坚持以实践为载体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坚持走民族化道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坚持以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为突破口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坚持以学科化建设为支撑,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发展为原则,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五个坚持方面入手分析和总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经验。
其他文献
党的十七大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要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
作为一种思想观念体系,社会思潮是一定的阶级和社会集团根本利益和政治愿望的理论反映。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和价值取向多样化的趋势日益
清朝有“无幕不成衙”的说法,刑名幕友在清代司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其诉讼观念对了解司法官员的法律思想,展现司法运作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汪辉祖作为比较优秀的绍兴师爷
学位
“收留迷失子女”是《大清律例》中“户律·户役”中一条,其制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规范专制社会里因灾荒、战乱等原因而产生的迷失子女。古代的中国是农业国家,农业是国家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