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椭偏超薄膜测量方法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13851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量级超薄膜的实际应用越来越多,其测量分析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椭偏术在薄膜分析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解析膜层厚度的精度可以达到(A)的量级,但对纳米量级的超薄膜而言,测量进入弱分辨区。噪声或系统误差对测量数据的微小影响,会引起结果很大误差,甚至失效,得到伪结果。本文研究了椭偏三种测量类型——单点测量、薄膜分布测量以及薄膜分布变化实时测量,通过提高测量方法的灵敏性和分辨率来实现有效检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⑴研究单点测量,即应用变角度光谱椭偏法表征硅基底上的自然氧化的二氧化硅膜层(膜厚约2nm)。将入射角度和光谱范围等测量条件在硅基底的准Brewster角附近优选,提高测量数据的分析灵敏性;以多入射角度测量提供样品多未知参数的解析能力。建立样品的物理模型,同时解析二氧化硅膜层的厚度和折射率,得到厚度的相对误差由常规方法的6%降低到3%以下。同时证明了二氧化硅与硅基底间界面层的存在。   ⑵光学椭偏成像系统测量薄膜分布时,可通过调节系统光学器件的参数配合和偏振设置提高测量分辨率。本文从理论上重点分析了光学椭偏成像系统中起偏器、补偿器和检偏器的方位角的协调设置对测量分辨率的影响。得到的优化设置与现有文献中的常用设置比较,分辨率可提高20倍。样品响应光强与样品膜层厚度的超越函数关系,也简化为线性关系,与常用简化成的平方关系相比,误差降低两个量级。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相一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实验系统中光源光强、探测器线性动态范围以及测量信噪比等因素对薄膜分辨率的影响。   ⑶光学椭偏成像系统进行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实时检测时,样品池内只能盛放单一样本溶液,故只能实现单种样本分子的检测。而且样品消耗大,测量结果容易受溶液扰动和透明度的影响,难以充分发挥大面积薄膜分布测量的优势。本文发展了新型全内反射光学椭偏成像技术,将该技术与微流道型蛋白质微反应器阵列相结合,构建了全内反射光学椭偏生物传感器,用于生物分子吸附和相互作用的实时检测。该系统利用倏逝波进行测量,避免了溶液扰动和透明度的影响;通过系统光学器件的参数配合和偏振优化设置,可提高检测灵敏度;微流道型蛋白质微反应器阵列可以显著减少样品用量(从毫升量级减少为几十微升至几微升),并实现多样本和高通量检测。将该技术应用于人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吸附、生物素小分子吸附检测以及多浓度乙肝表面抗原与其抗体的相互作用的检测中,结果显示利用该系统,多样本、多过程反应可同时被检测。
其他文献
天然气的高压物性参数,随气藏温度和压力的改变不断发生着变化,通过试验方法可以获得天然气藏的物性特征,研究偏差系数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和认识偏差系数的影响因素,在流体类
本文采用直接数值模拟方法求解三维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结合并行计算技术,模拟了来流马赫数Ma=0.7,单位雷诺数Re=50000/inch的可压缩平板边界层自然转捩到湍流的整个过程。
学位
济阳坳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东南部,是华北地台上一个以前寒武系和古生界为基底的中、新生代盆地.西北为埕宁隆起,东北与渤中凹陷相通,南临鲁西南隆起和广饶凸起,东与垦东青坨子
BIM技术的发展应用在我国装饰施工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本文将探讨BIM技术在装饰施工过程中的应用研究,来使人们更加了解该项技术,同时推动BIM技术的普遍应用,提高装饰工程
作为21世纪发展最迅速并且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科之一——纳米生物技术,已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这个由生物、力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所组成的交叉学科中,微/纳尺度下的粘附
学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于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各个行业都因经济转型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这给物业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冲击.物业管理只有真正做到改革与转型,才能顺应时代发展趋
在现代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直升机设计理论及其相关技术,逐渐得到优化与创新,为下一代直升机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分别从投产时间、动力装置、噪声水平、旋翼系统
结构损伤识别技术是当前土木工程领域研究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本文利用结构的模态数据结合残余力向量进行损伤识别,以一个平面桁架为例子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通过矩阵分解
在能源问题的危机日益加重和节能减排政策的推动下,微电网与大电网的融合发展进程加快,微网的重要性日益增加。而电力市场也在进一步发展,因此对含微网的配电系统电能质量综合评估的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先对电能质量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对各个电能质量指标进行了等级划分,并依此确立了电能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接着简述了微网的概念,在构建微网仿真平台后,着重研究了含微网配电系统的电能质量与传统电能质量的不同之处,
空泡现象从发现至今,已经历了几代人的认识和研究。直到1994年俄罗斯成功地研制出第一枚航速可达200节的超空泡鱼雷,打破了传统上认为的水下高速运动体最高速只有140节的神话,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