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具有低知晓率,低治疗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特点。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知晓率只有16.6%-33.9%。又因其对冠状动脉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提示价值,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旨在探讨温通活血方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研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方法:
选取糖尿病下肢血管的患者58例,所有患者先予以糖尿病饮食,并在血糖、血压、血脂控制稳定的情况下,采用随机分组的形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拜阿司匹灵(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080078)0.1g,1次/天,睡前服用。8周为1个疗程。治疗组用温通活血方(拟方:黄芪,鸡血藤,生地,红花,桂枝,川黄连、川牛膝、细辛等),每次200ml,每日两次,8周为1个疗程。观察指标为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中医症候积分及临床不良反应。
结果:
1.治疗前后综合总疗效比较:治疗后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治疗后显效8例,有效1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4.2%,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2.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在组内比较,对照组在治疗后疼痛、发凉及麻木有所好转,治疗组在治疗后感觉减退有所好转,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间歇性跛行、疼痛、发凉、麻木均有明显改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较对照组在间歇性跋行、疼痛、发凉、麻木、感觉减退均有所好转,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别是间歇性跛行、疼痛、发凉、麻木,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治疗前后实验室数据比较:对照组在治疗后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治疗组在治疗后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有所改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在血浆粘度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
4.受试者在治疗前后的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功能(AST、ALT)、肾功能(BUN、Cr)、心电图等均未发现明显异常,也未出现明显不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5.通过本次研究可以总结出温通活血方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并从侧面佐证了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虽然存在着气虚血瘀、阴虚血瘀等不同的证型,但是仍以阳虚血瘀型为多。
讨论:
中药温通活血方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不仅能改善患者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且某些方面较拜阿司匹灵组效果更明显,并有明显的改善静息痛、间歇性跛行、麻木、疼痛、肢体冷感等临床症状的作用,能有效提高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中西结合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