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礼貌原则考察日语敬语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woxiangtou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人类文明传承所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不同的文明孕育出不同的语言。而日语,则作为日本人交流的工具,日本文明的传承手段一步步发展至今。作为日语一大特色和日本文化结晶的日语敬语,它的存在及作用更是备受关注。现代日语敬语由尊敬语、谦逊语和美化语三部分构成,种类繁多,被认为是日本社会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和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语用论属于研究语言表达、文脉及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的理论语言学领域。起源于语用论的礼貌原则和重视长幼有序的日语敬语,是完全相同的吗?如若不同,那二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联呢?以礼貌原则来分析日语敬语,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出来?这是笔者关心的问题。本论文以现代标准日语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于迄今为止的日语敬语研究视角,系统整理、论述日语敬语。同时,分析对话中的人物关系以求得出敬语的最佳使用方法。简而言之,即讨论日本人在什么场合下,为什么,对谁使用敬语?其敬语使用的背后所隐藏的社会及心理因素是什么。另外,敬语使用所带来的收获是什么。在此基础上,以日常日语会话中敬语的使用为例进行分析,探讨通过礼貌原则分析日语敬语这一论题。试图得出礼貌原则和日语敬语二者关系的本质。本论文的结论为:日语敬语起源于重视长幼有序的封建社会,本身深受汉语敬语的影响。是一种基于说话人、听话人和谈话中所涉及对象间的复杂关系而斟酌措辞以避免不和谐的谈话方式。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敬语,敬语被认为是维持和谐人际的非常重要的诀窍。在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敬语的使用对于日本人而言,也并非易事。比如说,什么样的场合,对谁使用什么样程度的敬语,如何使用才能使前后文保持一致等都是不易解决的问题。因此,通过准确使用敬语而使人际关系和谐也并非易事。鉴于此,若不考虑对方立场随意使用敬语也可能适得其反。从这一点而言,作为交流手段的敬语,不单纯是语言形式,也应考虑对方的立场。若想通过敬语维持和谐人际,必须心存敬意,多从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恰到好处的措辞等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礼貌原则对敬语的分析可以看出,若仅把敬语当做语言形式来处理,不管使用多少,都会损害对方的面子。敬语可以表示礼貌,但是,它和对话效果所表示的礼貌是不同的。前者只是语言形式,表面上的礼貌,而后者则是对话效果中最为重视的礼貌。本论文也论述了敬语的各种作用。从中可以明确看出,固定化的日语敬语只是简单的语言形式。敬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述日本人的敬意及礼貌等,但是它和语用论所倡导的礼貌原则却稍有不同。具体而言,礼貌原则重视的是交流效果,并非只是语言形式,另外,其不光只表现在语言上,也可认为是维持人际时发话者和听话者心理上的内容。日语敬语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说其本身受到传统思想观念很深的影响。而礼貌原则却非常重视实用效果。在论述了两者相关联的部分的基础之上,笔者认为两者也有不同或者说相冲突的地方并将其作为今后的研究课题继续加以研究。
其他文献
山东海岸在砂质海岸和基岩海岸的港湾沙滩上,分布着特殊意义的海岸沙生植被。植被的特点是:组成种类及结构简单,群落类型单纯,并具有显著的镶嵌性等特点。另外,因海岸沙滩生
随着现代科技的逐步发展,在目标方位测量、末制导武器、激光通信与准直等诸多领域对于目标的跟踪和定位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本课题主要对常用于定位系统的四象限探测器(QD)
自1984年贵州省有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记录以来,贵州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在不断上升,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起步阶段、大规模增长阶段、调整阶段、稳步增长阶段。起
<正>高钙危象在临床并不常见,一旦发生,其病情十分凶险。本院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3岁,因"顽固性恶心、呕吐,极度乏力1月"于2012年12月12日入院。1个月
城市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中心,其发展涉及到经济、社会、人口、科技、资源与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动,城市发展面临资源
有着180多万人口①的白族②人民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了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主要有服饰文化、建筑文化、节日文化以及音乐和舞蹈文化等,这些文化都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代表着
随着大数据的普遍使用,体育产业也必将面临相应的结合。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探析了大数据对体育产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在大数据的影响下中国各产业发
<正>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近似数和有效数字",了解到生活中的数据有些是精确数,有些是近似数,例如,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的人口总数为129533万;中
近几年,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杀医事件不断的发生,昭示着我国现阶段医患之间矛盾的迅速激化,并引起民众的强烈反应。而这些矛盾的背后所揭示的是我国更深层次的医疗体制弊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