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问题研究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piyou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确认识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问题,对于正确认识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了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将人类的感性实践引入了对人的主体性理解中。并在此基础之上,以现实的人作为主体,力图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体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并以此达到人的主体性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共产主义。
   本文按照“现状——问题——思考”的顺序展开,对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问题进行梳理和研究。文章首先围绕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马克思哲学研究由过分强调客观规律转向高扬人的主体性地位这一客观事实,就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之提出与展开状况进行讨论,明确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基本理念与研究方向上出现的转向。然后,回溯至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问题本身,分别阐述马克思对哲学史中各种形而上学的主体性思想所进行的批驳与辨正、马克思在引入人类的感性实践之后所进行的哲学革命与主体重建,以及澄清马克思哲学本身的主体性思想。最后,回归到当代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研究,对其三十年来的成就与问题作一回顾。指出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在于脱离人类实践活动所出现的将“主体”及“主体性”进行抽象化理解倾向,并就这一问题及可能的出路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其他文献
本论文首先分析了孟子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国内孟子的研究概况,说明以孟子为研究对象的理由,然后通过康有为和朱熹对孟子解释的比较,来分析此二人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氛围以及他们自己的个人经验之中,如何借助于解读孟子,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思想意图。  从本论文朱子与康有为对孟子解释的比较可以看出,朱子的孟子解释融合开新与守旧于一炉而冶之。其在注释经典时建立起以“理”为中心的哲学体系,为旧瓶注入新酒
学位
剑川位于大理州北部,县内山峦起伏,河川纵横,山清水秀,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居民以白族为主,占总人口91.7%以上,是全国白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份。剑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域文化独特、厚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形成了闻名中外的剑川木雕。白族文化涵盖广阔,底蕴深厚,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剑川木雕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沉地表现和传播着白族地区的民族文化。  本文通过实地考察,结合剑川地区的历史、地
学位
本文以朱光潜先生对中国诗歌境界理论的重新建构作为切入点,分五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朱光潜对诗歌境界理论的理解:直觉说与境界论、移情说与境界论、“隔”与“不隔”、“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境界乃是主客观的统一。他提出了情趣是主观的,意象是客观的,而诗和其他艺术所要必须征服的困难便是跨越二者的鸿沟。他认为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就是这种困难的征服史。朱光潜用大量的篇幅,并利用尼采的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理论、叔本
学位
目前我国的生态伦理学研究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的生态问题却由来已久。近几十年,我国的草原生态遭到严重破坏,草原生态文化极度衰落,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保护草原生态文化具有文化意义、生态意义、经济意义和军事意义。本文从生态伦理学的视角,首先呈现蒙古草原遭到严重的破坏的生态现状,然后从草原生态文化产生的基础——草原独特自然环境(草原生态环境)和蒙古族特殊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入手,界定草原文化是一
本论文总共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是导论部分,介绍了论题的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接着梳理清基本概念——中国传统医学,最后讨论与本论文相关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中国传统医学的特异性,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入手,指出了中国传统医学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下和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中医形成了独特认识人体和诊治疾病的思维方法,即中医的特异性,也是一种不同于西医的文化模式。“生命有机体所具
起源问题一直是人类探索的终极问题,不同的民族和文明都有着于起源的传说和故事。本文所探讨的是两个引起人们普遍关注和争议的起源解释,一是延续两千多年的基督教所提倡的设计论,二是近代兴起的以达尔文为代表的进化论。  在达尔文提倡进化论之前,设计论是对起源问题最权威的解释,上帝七天创世是人所周知的故事。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否定了创世论,成为设计论所面临的最主要的挑战。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不断检验与科学
学位
18世纪60年代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工业文明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它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但是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也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来源于人们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关键问题是寻找现存发展方式在哪些方面是不可持续的,造成不可持续发展的根源在哪里,什么样的发展方式才是可
学位
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理解历史提供了全新的视野,也为哲学史的研究提供了思路。他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从市民社会出发来分析哲学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认为包括哲学在内的整个意识形态是由社会的物质生产条件也就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最终决定的,哲学史本身没有独立性,哲学的形成及其历史演变的根源在于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现实历史条件的发展。以往作为统治思想的哲学
学位
自人类历史产生以来,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人类主要存在着两种认识世界的方式。一种是力图祛除自然世界之“魅”,把世界看作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世界的科学理性方式,另一种是把其看作为人的情感和意志的表达,从而周围世界成了价值世界的审美方式。两种不同的认识方式,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哲学传统--英法唯物主义的祛魅传统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化魅传统。深受这两种哲学传统影响并力求在英法唯物主义的“事物世界”与德国
学位
本文立足于审美权利这一概念,通过研究时尚消费分析了经济审美化(尤其是消费审美化)的倾向,以及在审美化消费中审美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过程。本文首先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视角切入,分析了当前消费领域中的审美化倾向,认为消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所表现出的审美化倾向是美学和艺术向生活的深层次扩展和渗透。审美化消费是一种审美经济价值生成的新的消费模式。审美化消费的本质是人的审美权利的扩展。本文提出审美化消费中的价值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