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庆油力油层为河流相沉积,萨尔图、葡萄花油层较为发育,厚度大,非均质性严重。对于注水开发的油田,随着油田进入高含水、特高含水开采阶段,由于注入水长期冲刷,造成了粘土膨胀、微粒运移,油藏孔隙结构和物理参数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在注水井和油井间产生高渗透带或大孔道;同时,油层的原生裂缝也会在注水压力和溶蚀的双重作用下恶化,形成水流通道,导致大量的注入水沿高渗透带无效循环,使注入水的驱油效率降低。大庆某油田岩心统计资料表明,特高含水期与高含水期相比,水洗层波及系数没有明显地提高,未水洗层的厚度基本不变。注入水只提高了中、弱水洗段的驱油效率,说明大部分注入水沿强水洗段无效或低效循环。从注水井同位素吸水剖面看,随着注水开发时间的推移,主要吸水段厚度比例由开发初期的75.63%减少到目前的33.08%,说明目前厚油层内注水主要沿着高渗透带突进,形成无效或低效循环。要解决注入流体的无效循环问题,进一步提高厚油层的驱替效率,必须对厚油层高渗透带采取液流改向措施,即高渗透带的封堵。而封堵高渗透带必须有高效、廉价的封堵剂,才能保证对高渗透带的有效封堵,因此开展“厚油层高渗透带封堵技术试验研究”攻关,研究出适合大庆油田水驱深度封堵的低成本配方体系和段塞组合方式,为控制高含水后期厚油层无效水循环提供了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