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时期新闻职业精神的缺失与重塑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thonary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首先探究新闻职业精神的内涵及外延,分析新闻职业精神与新闻职业道德、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此基础上,分析新闻职业精神缺失的相关表现,包括新闻报道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虚假新闻、制作新闻、炒作新闻比比皆是;追求新闻利益化,进行有偿新闻报道乃至有偿不闻;媒体缺乏社会责任感,大量报道低俗新闻,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且报道过分迎合受众心理,缺乏媒体应有的客观立场;有时媒体还跨越了舆论监督的界限,干扰其他单位或部门的正常工作,尤其是干扰了司法独立。论文第二部分主要探究当前新闻职业精神缺失的原因,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入手予以分析。外部原因主要是我国媒体处于社会转型期,“企业化经营、事业化管理”本身就给新闻媒体的定位带来了很大的难题;新时期出现的各种新媒体使传统媒体产生很大的危机感,不规范的市场秩序使媒体走上了一条迎合受众的道路,迷失了引导受众的方向;新闻法规的缺位使这些情况得不到约束,新闻媒体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内部原因主要是媒体走上企业化管理之路后,将盈利视为媒体的最大追求,沦落为挣钱的机器。媒体用人制度的改变使新闻工作者身份尴尬,为了加快媒体的成长速度,媒体领导者不惜降低媒体入门标准,使很多非专业人员进入新闻领域;而在员工的待遇上也有所不公,新闻工作者成为了新一代的“新闻民工”,无身份、无福利、无保障,使新闻工作者内心失衡;一身多职的状况使记者疲惫不堪,还只能拿到很少的工资,难以依靠工资养活自己,欲培养树立良好的新闻职业精神而不得:一部分新闻工作者在面对诱惑时,缺乏坚定的职业精神,与社会上的腐败思想、行为同流合污。第三部分着重分析新闻职业精神缺失带来的影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媒体的生命力在于真实客观,假新闻的萌生使媒体公信力急剧下降;其次,受到最大伤害的是广大受众,虚假新闻侵害了受众的知情权,给受众带来恐慌心理,也给一些利益相关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新闻媒体过多地将新闻娱乐化,对受众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不良影响;有些新闻报道逾越了媒体应有的限制,干扰了其他个人及团体的权利,违背了司法独立的原则,凌驾于司法机关之上进行媒介审判;更有甚者,媒体的错误报道激化了社会矛盾,煽动民族仇恨,影响了社会稳定。论文最后一部分对媒体如何重塑新闻职业精神提出建议,首先,媒体应该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劳资关系,给予工作人员相应地待遇,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进入新闻行业的人员;要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教育,加强社会责任感;媒体和个人都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关注媒体的社会价值,每个新闻工作者都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人。除此之外,媒体还要建立起自律以及他律机制,要完善内部的奖惩机制,建立媒体信用评价机制,并逐步完善新闻法律、法规,党和政府在媒体监督中也要起到应该发挥的作用。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中国媒介业逐渐走进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媒介业逐渐从国家事业单位转变为国家企业.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出现了人才紧缺的现象,特别是高级媒介管理人才最为缺乏,这是当前
该文首先在结构主义叙事学的视野中界定了论文的研究对象——电视纪录片的叙事视角,以及纪录片的叙事者、人称、声音等相关基本概念.同时,也把结构主义叙事分析面临的问题与
今年1月至6月,江苏省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860亿元,同比增长25%;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019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4%;期末从业人员360万人,增加了15万人,同比增长4.35%;工程结算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现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新年伊始,国资委出台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一月中旬,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在北京举行
期刊
本论文试图解释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的特定环境中,大众媒介与中国企业群体之间的关系演变;借助对这种关系的认识和解释,将研究视野引导至大众媒介与企业的发展,进一步阐释在
该研究采用传播学实证方法,通过严谨的定量分析的研究手段,探讨分析校园BBS议题的建构过程.研究采用判断性抽样,选取了武汉大学BBS络咖山水站络咖论坛版面上2002年3月25日-5
媒体组织的活动都应该围绕着媒体产品而展开.因此,高质量的媒体产品是媒体组织生产部门的最终目的.媒体产品是一种精神和信息消费的特殊商品.如果它不能与受众沟通,并被接受,
期刊
我国1992年开始部署墙体材料革新和节能建筑的推广工作,并根据地区类型分层制定了禁止生产使用粘土砖的时限.湖北省谷城县从1997年启动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工作.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