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在这个“世界”里形成的独特生活方式就是班级文化。良好的班级文化可以通过班旗、班风等对班级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班级文化突显出开放、民主、互动、个性的新特点。它促进了班级文化在观念层面、制度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变革,并通过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制度化模式的完善,提出班级文化建设的共同体模式。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也要成为引导者、协助者,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共同参与班级的物质文化建设、班级的制度文化建设和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从而形成开放、民主、生命的班级文化。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研究方法,通过对班级管理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在此基础上剖析了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班级管理的弊端及危害,同时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改革的趋势,纠正人们的一些片面认识,并与本职工作相结合,进行班本研究,提出了改变现有的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班级管理文化,把班级还给学生,实施“以生为本”的管理文化,实现新课程的教育目标。本研究进行了查阅,收集了大量材料,对国内外对高中班级管理文化的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发现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多数还处于某些教育工作者的具体工作上,并没有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因此我结合班级的管理实际,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了深入研究构建班级“以生为本”管理模式。班级“以生为本”管理模式的核心是管理的“生本性”和“主体性”。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在一定范围内对班级“以生为本”管理模式进行了实验,并取得了相应的结果。首先,在班集体建设中,高中生进行“以生为本”管理,可以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推动学生行为规范自觉等,同时也会促进包括班主任在内的教师素质和认识的提高。其次,为了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我们充分发挥了精神的激励作用:一是充分发挥教室这个教育的场所,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民主的氛围。二是通过一些班级活动及时的引导或者纠正学生的行为。还有我们应该建立多种评价体系,让学生能够全面的认识自己,从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并以此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研究表明“以生为本”的高中班级管理文化是科学的也是可行的。由于本人理论修养的局限和第一手资料的欠缺,对于班级文化建设理论的把握未必准确到位,还有许多理论问题还没有思考清楚,就妄加揣测,特别是许多思考和判断只是凭自己的感性与直觉,不可避免的导致许多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