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Ni-Mn合金的快速制备及组织性能

来源 :海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ep_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钨系合金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在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军事上,动能穿甲弹弹芯材料主要为贫铀和钨合金,贫铀弹头虽然具有更好的穿透深度,但其对环境有着很大的污染。目前所用钨合金弹头一般采用W-Ni-Fe合金,但由于其绝热剪切性不敏感,弹头在穿甲过程中容易形成“蘑菇头”,穿甲侵彻能力明显降低。新型W-Ni-Mn合金具有更好的绝热剪切性能,在穿甲过程中具有自锐性而不会降低其穿透深度,因而是贫铀合金潜在的最佳替代材料。本文聚焦于细晶新型W-Ni-Mn合金材料的制备及其组织性能研究,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以微米级的W粉、Ni粉和Mn粉为原料,通过不同的方式(直接混料、高能球磨)对原料进行预处理,着重研究了不同原料预处理方式对W-Ni-Mn复合粉体的影响。然后,以预处理过的粉末为原料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arkPlasma Sintering, SPS )快速制备了细晶90W-6Ni-4Mn合金,研究了 SPS烧结温度对90W-6Ni-4Mn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粉末经过高能球磨预处理后颗粒尺寸变小,且分散更均匀;复合粉体经过高能球磨后烧结得到的90W-6Ni-4Mn合金组织均匀,平均晶粒尺寸细小,综合力学性能优良。其次,在以上研究基础上,采用“二步烧结”来调控新型W-Ni-Mn合金成分和显微结构,改善细晶W-Ni-Mn合金的力学性能。研究发现,采用SPS二步烧结法可以在1100℃制备出近乎全致密(96.65%)、晶粒大小约为3.6μm的90W-6Ni-4Mn合金。与直接液相烧结相比,二步烧结合金的硬度在整体上高于液相烧结,抗弯强度略低于液相烧结。在1100 ℃烧结得到合金的洛氏硬度和抗弯强度分别为76.6HRA和785.30MPa,综合力学性能最优。微结构研究表明,“二步烧结”可以促进烧结致密化,在相同烧结温度下,二步烧结合金的平均晶粒尺寸明显增大,但仍然比较细小;且其断裂方式主要为W-W界面断裂以及粘结相的延性撕裂。最后,利用SPS在1150 ℃的温度下制备出致密化程度为96.3%、综合性能优异的90W-6Ni-4Mn-Y2O3合金,探究了添加微量稀土氧化物(Y2O3)对W-Ni-Mn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添加微量稀土氧化物Y2O3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W合金烧结致密化进程,细化了晶粒。随着Y2O3含量的增加,合金中W晶粒平均尺寸明显减小,由5.5μm减小到2.1μm。添加微量Y2O3从整体上导致合金的硬度增加,抗弯强度下降,Y2O3质量分数为0.4%,合金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优,其断裂方式主要为W-W界面断裂和W-粘结相界面断裂。
其他文献
生物炭又称黑炭,是动植物残体如秸秆、禽畜粪便等在无氧或低氧以及相对较低的温度(R550>CK。添加了生物炭的土壤对重金属的解吸率小于空白土壤,添加量越高,解吸率越小,而添加
随着产业结构的快速转型,历史遗留下来的废弃旧工业建筑遗迹大多被摒弃,难以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工业遗产具有重要的审美、历史和建筑传承价值。世界各地的园区改造中,往往
目前,以磷铝酸钙为主导矿物的快硬早强磷铝酸盐水泥,已开始应用于工程建设。然而,磷铝酸盐水泥尚存在以下不足:磷铝酸盐水泥凝结不易调控;磷铝酸盐水泥长期力学性能增进率不
球形接头是深水钻井工艺中重要的海底设备,为解决球形接头在低温高压下密封性能差的难题,便于更安全可靠地应用于工程实际中,本文提出一种压差自动调节的三级密封球形接头。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SOFCs)是一种将燃料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能量转化装置。铈基电解质是SOFCs最有商业化前景的电解质材料,然而其在还原气氛下Ce
合成试验方法是考核高压断路器是否具有可靠开断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保证其与直接试验的等价性,需要在电流过零点前某一设定时刻准确地投入电压回路和延弧回路,并且在断路器中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大部分地上空间已经被占用,因此人们越来越多地向地下要空间,但地上既有建筑的存在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增加了难度。我们在开发地下空间时,施工过程中可能引起
沥青路面厂拌热再生技术虽已被广泛应用于道路改扩建工程,但我国再生技术还不完善,再生沥青路用性能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本文从再生剂对新、旧集料表面旧沥青的扩散效果和沥青
脱β层梯度硬质合金通常应用于数控涂层刀片的基体材料,既要求其具有较高的硬度又需要一定的韧性。本文以不含氮原料的脱β层梯度硬质合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不同的原始粉
因其可显著提升系统频谱效率和能量效率、开发空间资源、大幅提升天线增益,大规模天线技术受到广泛关注。然而,作为未来移动通信谱效提升和万物互联的关键,大规模天线技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