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以智“质测”与“通几”之学的方法论诠释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5069352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末学术思想领域,尤其是心学一派,日益显露出空疏玄虚、不务实际的流弊而创造活力也渐显疲态。一些具有清醒头脑和远见卓识的有志之士开始进行分析与批判,认为不能空谈心性,而更应该在“经世致用”的实学上下功夫。这样一种思想认识的不断抉发,再加之西学东渐所带来的实证科学之风的刺激,使得明清之际的学风逐渐出现了不同于以往时期的极大变化。在时代际遇与家学授受的综合作用之下,方以智的“质测”与“通几”之学得以生成,并成为了这一时期学风特点的突出诠释和代表。方法论层面的立意与考察则是我们理解方以智“质测”与“通几”之学思想内核的关键所在。
  方以智通过对于外部自然现象、内部人身生理以及社会治教伦理等具体领域的实考实究,逐步形成了“类其性情”--“征其好恶”--“推其常变”这样一种方法论的逻辑结构和推演轨迹。正是在这样一种方法论模式的指导之下,方以智“物有其故,实考究之”的“质测之学”才能够有条不紊地加以展开,从而为我们通达个体事物的特性及其变化过程与条理提供了制度层面极有利的支持与保障,而其“质测之学”在方法论层面之意义也最终得以全面地开显。
  方以智认为,对于天地万物的探索不仅要通过“实考究之”的“质测”方法而知其“然”,在此基础之上还要通过“深究其所自来”的“通几”方法而知其“所以然”。方以智的“通几之论”在方法论层面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充类致尽,推所以通质”;“随立一名,皆可遍推”;“推而至于不可知,转以可知者摄之”。方以智正是通过这三个层面的逻辑推衍,天地万物之“所以然”及其运动变化的总规律才能够最终得以全面地呈显于我们的面前。
  “质测”与“通几”作为两种风格迥异的方法论形态,方以智分析指出,二者之间不是截然分为两橛,而是“质测通几,不相坏也”。这即是说,“质测”与“通几”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或者说它们在方法论的向度上构成了一个“辩证统一体”。方以智对于其方法论体系中的“质测通几,不相坏也”这一最高原则从虚实、博约等层面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和论述,提出了“质测即藏通几,通几护质测之穷”的观点,同时还将“质测”与“通几”方法论结构体系的基本特点归约为“以费知隐,重玄一实”。
  方以智通过“质测”与“通几”方法论原则的推阐而逐步通达了整个宇宙的真理,“质测”与“通几”之间也形成了一种“不相坏也”的辩证统一关系。方以智对于宇宙真理的探索不仅在方法论上主张“质测”与“通几”的兼合与“会通”,同时他还从“合质通”的立场出发,在对待古今、中外或“同质”或“异质”的诸种文化资源与不同学术流派时提出了“源分流一,大成贵集”的学术观,以期为走入瓶颈期的中国传统学术开出一剂行之有效的“救世”良方。
  方以智承续家学所建构的“质测”与“通几”之学是因顺明清之际学术变迁大势并反映此一时期学风变化的突出理论成果。结合时代背景和哲学史的考察,方法论视域下的方以智“质测”与“通几”之学在思想内容上突出涵摄了调和朱王、折中会通、辩证思维以及体用三分等诸多理论触点。方以智的为学理路和学术气质不仅在当时对诸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主流思想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且对后世学术的发展也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其他文献
摘要:在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中,物理是一门新的科目,实验性很强。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教育经费欠缺、教学模式单一、落后,对实验室缺乏专业的管理,导致物理成绩不理想,学生对物理兴趣不高,如何改变这些现状呢?从几方面进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更新实验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多运用网络资源、微课实验。关键词:农村、物理实验,现状、管理、故事、策略研究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物理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于农村学校学生的动手能力薄弱,怎么样才能够提高
期刊
本文分四章对作者所认为的马先生思想中最为重要的问题进行了论述说明。  第一章探讨了马氏六艺论思想的产生、发展与成熟过程及其学术定位问题。马先生的思想在成熟之前并非杂乱无统,不成体系。克己复礼,实为其为人为学的真实写照。无论在哪一阶段,儒学或义理之学的思维方式都贯穿其中,其对释道二家的认可,更多表现在理论上的借鉴,而非情感上的。在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马一浮学术思想的特色进行了界定,以心性
学位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问题”成为中国突出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农民问题”,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纷纷献计献策,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做出探讨和研究。  增加收入、参与国事、与他人平等,无疑是农民需要的,但似乎还不够。因为中国是传统农业国家,一直以来农业人口就占全部人口的绝大比例。然而,在长达千年的历史中,农民收入从来不高、远离政治,并且与其他阶层相比地位从来都没有平等过,但并没有出现所谓的“农民问题
学位
摘要:随着时代进步,教育事业稳步向前,并呈现出新的面貌,促使课程改革日益深入。在新课标下,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关注度增加,并将其放在重要位置。在具体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弊端日益凸显,教学问题频发,给学生写作水平提升造成了不利影响,难以满足现代教育发展需求。基于此,本文将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1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问题首先,作文课堂的教学模式相对落后,这通常无法满足现代化中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发展特点。初中语文的
期刊
实践作为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一种方式,历来备受哲学家的关注。那么,什么时候或在什么意义上,实践变成了一种问题,这是我们通过日常经验的观察难以做出厘清的。或许可以说,当实践被人误解或误用时,它就成为一种问题,譬如,实践本是人实现自我与社会价值的一种方式,但是某些人却仅从抽象道德或技术生产层面将实践视为实现自我理性预设或获得自我欲求满足的手段,这种仅从道德或技术单一视角对人类行为的解说,仅在纯粹理性或
学位
王夫之在继承与批判庄子思想的同时,集中论述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并阐发了自己毕生所持守的正处人间之道。本论文正是通过对《庄子通》与《庄子解》哲学思想的研究,以及王夫之著作中其他有关庄学思想的梳理,挖掘王夫之对于个体社会存在之意义价值的理念,即其正处人间之道,彰显王夫之的人文现世关怀,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四部分:  第一章主要研究分析了王夫之对《庄子》各篇章真伪的辨正厘析及通解《庄子》的方法论,王夫之认为《
学位
王弼是魏晋玄学的标志性思想家,其《周易注》作为由汉易向宋易的过渡环节中很关键的一环,已被世人公认为是义理易学的代表。王弼扫除了汉易中烦琐的易象,而代之以一股清新的玄学清流。易学史的发展证明,《周易注》中的形上学思想以及其以义理解《易》的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第一章从易学史的角度对王弼易学的思想来源进行追溯。首先说明了《周易注》的取义倾向受《左传》、《国语》及《易传》等取义说的影响,其次考察了
学位
中唐是儒学发展史上重要的转折时期,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儒学家一方面勇于突破汉唐注疏之学的限制,注重从儒家经典出发,以新的角度阐发儒学思想,为儒学增添新学说;另一方面排斥或融合佛教、道教思想,关注天人、性情之说,为儒学的发展开拓了新局面。  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在中唐时期经学的衰落和文学的盛行,主要体现的是韩、柳二人在陆质等人新春秋学思想的影响下打破“疏不驳注”的经学惯例,开启了以己意解经的先
学位
摘要:核心素养理念提出以后,各学科教师都能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科育人方向,并围绕该理念的具体内涵设计更为科学和完善的教学方案,以便通过有效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师也需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活动,依托核心素养的要求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索,以便优化其思路、强化其能力,使之在参与中更为高效地掌握和运用知识,辅助提高其学习质量。基于此,本文以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力学实验为例,探讨了基于核心素养改进实验教学策略的路径。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物理;力学实验;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力学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阶段特点来看,古诗词的教学在一定程度生更加注重背诵和积累,通过注释和老师的讲解来实现理解,忽视意象在叙事、抒情、议论和审美中的独特作用,使得在古诗词教学时,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能够实现与诗歌情感的深层融合。因此,我们在课堂诗词教学中,不妨引导学生从意象着手来鉴赏诗词。诗词的意象凝聚着诗人的情感,是诗人在观意象之后,将情感注入后所得的独特景象,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鉴赏诗词中的意象,能够有效指导学生通过意象理解古诗词的情感内涵,帮助学生学会通过意象角度鉴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