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整理于睿教授门诊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焦虑状态的病案,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探讨于睿教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焦虑状态的用药规律,总结其临床经验,凝练其学术思想。方法:(1)选取2017-2019年间于睿教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焦虑状态的门诊病例190例,采用自身前后病例对照研究,在西医规范用药治疗基础上配予中药汤剂治疗,4周后计算有效率,并分析中医证候积分和焦虑量表积分,评价疗效。(2)收集整理有效病例处方共160例361诊次,将所用药物录入收据库,统计其频数频率、性味、归经、药物种类分布,并通过聚类分析、关联分析总结出核心处方及药物配伍规律,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3)重点总结于睿教授从肝论治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焦虑状态的学术思想、思路及方药证治规律,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及量表疗效分析:根据统计中医证候积分计算出有效人数160人,有效率为84.21%;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焦虑量表积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积分均明显减低。(2)药物频次频率统计分析:361例处方中共选用中药209味,总用药频次为5752次,方中以炙甘草、半夏、柴胡运用频次最高,出现频率大于75%;黄芩、茯苓、桂枝、党参、丹参、陈皮、白芍出现频率大于30%,牡蛎、当归、夜交藤、枳实、白术、乳香、没药、干姜、元胡、香附、黄芪、牛膝、生姜、瓜蒌出现频率大于15%。(3)性味归经及功效分析:361例处方共209味中药中,药性以寒、温为主、平次之,药味以苦为主,甘、辛次之,药物归经以肝经、脾经为主,肺经、胃经、肾经、心经次之。按功效分类,排名前六位的有:补虚类药38味,清热类药27味,解表类药17味,化痰止咳平喘类药16味,理气类药16味,活血化瘀类药15味。(4)聚类分析:根据树状图结果选择5个聚类方,分别为:类1:乳香、没药、丹参、当归、黄芪、淮牛膝;类2:枳实、瓜蒌、元胡、柴胡、半夏、黄芩、郁金、香附、石菖蒲;类3:枳壳;类4:桂枝、干姜、茯苓、白术、炙甘草、陈皮、五味子;类5:龙骨、牡蛎、夜交藤、大枣、生姜、党参、白芍。(5)关联分析:通过关联分析得出于睿教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焦虑状态的核心处方为小柴胡汤,在疏肝理气的基础上配予宽胸化痰、活血化瘀等药,体现于睿教授从肝论治的学术思想。结论:(1)于睿教授治疗本病以小柴胡汤为核心处方,辨证加减,注重疏肝理气的同时,兼以活血化瘀、消痰散结,体现了于睿教授“从肝论治”的学术思想。(2)于睿教授治疗本病所用药物中药性以寒、温为主、平次之,药味以苦为主,甘、辛次之,药物归经以肝经、脾经为主,肺经、胃经、肾经、心经次之。核心药物为柴胡、黄芩、半夏、党参、炙甘草、茯苓、陈皮。常用处方为小柴胡汤、四逆散、活络效灵丹、瓜蒌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