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以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治疗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病(CTD-ILD)的门诊医案为研究资料,归纳总结周仲瑛教授治疗CTD-ILD的辨治思路和用药经验,为临床治疗CTD-ILD提供指导。(2)提取周仲瑛教授治疗CTD-ILD的核心方药进行临床研究,观察对临床症状和免疫细胞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探讨该方药的疗效机制。方法:(1)收集并整理1995-2014年周仲瑛教授诊治的CTD-ILD门诊病案,根据纳排标准进行筛选,最终纳入128诊次病案,建立病案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病案中症状、舌象、脉象、病机、方药之间的规律,结合周仲瑛教授治疗CTD-ILD的临床经验进行分析归纳。(2)采用周仲瑛教授治疗CTD-ILD的核心方”润肺化瘀汤”,选取2018年06月至2020年6月在泰州市中医院风湿科及呼吸科病房及门诊共收集63例CTD-ILD痰瘀阻肺,气阴两伤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仅用西药治疗,治疗组予润肺化瘀汤+西药联合治疗,疗程为3个月,于治疗前、治疗3月后采集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Th17、Treg细胞、血清KL-6、TGF-β1、GM-CSF、IL-17A指标,采集肺功能FVC、DLCO指标,运用spss25.0软件分析治疗前后的数据,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数据挖掘部分:共收集周仲瑛教授治疗CTD-ILD病案19例,其中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10例,总共128诊次。在所有诊次中频率较高的症状依次为咳嗽、口干、气喘、胸闷、痰多、关节疼痛、痰粘、疲劳乏力、咯痰、咽痒、纳差、便溏、下肢浮肿,主要舌象为舌质暗、苔薄黄腻、舌裂纹、少苔、有齿印,主要脉象为脉细滑、脉细、脉小滑数、脉小弦;常见病机可归纳为气阴两伤、痰瘀阻肺、肺虚热郁、肝肾亏虚、脾虚肺弱、肺气失宣、风湿痹阻;所有诊次中常用的药物有中药分别为南沙参、北沙参、麦冬、苏子、太子参、炙僵蚕、桃仁、生黄芪、老鹳草。关联规则研究显示,症状关联度较高的组合分别是口干与咳嗽,气喘与咳嗽,咯痰与气喘,咳嗽与胸闷;舌象关联度较高的组合分别是舌质暗与苔薄黄腻,舌裂纹与舌质暗,舌裂纹与苔薄黄腻,舌裂纹、舌质暗与少苔;脉象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有滑脉与数脉,滑脉与弦脉;病机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气阴两伤与痰瘀阻肺,气阴两伤与肺虚热郁,气阴两伤与脾虚肺弱,痰瘀阻肺与肝肾亏虚;在药物关联度方面,北沙参,南沙参、麦冬、苏子、桃仁、太子参、炙僵蚕药物之间均有较强关联性。通过聚类分析,提取核心方——润肺化瘀汤。(2)临床研究部分:治疗前,两组 Th17、Treg、KL-6、TGF-β1、GM-CSF、IL-17A均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Th17细胞数小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Treg大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KL-6、TGF-β1、GM-CSF、IL-17A均小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肺功能指标都有所改善,其中治疗组的FVC、DLCO大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两组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其中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小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关性分析方面,研究发现肺功能中FVC和TGF-β1、IL-17A、TH17之间存在负相关(P<0.05),FVC和Treg之间存在正相关(P<0.05);DLCO和KL-6、TGF-β1、IL-17A、TH17之间存在负相关(P<0.05),DLCO和Treg之间存在正相关(P<0.05);TH17和中医证候积分、TGF-β1、GM-CSF、IL-17A 存在正相关(P<0.05);Treg 和中医证候积分、TGF-β1、GM-CSF、IL-17A存在负相关(P<0.05)。结论:(1)通过数据挖掘周仲瑛教授CTD-ILD诊治医案,总结出周老治疗CTD-ILD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CTD-ILD的病理性质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主要以肺脾肾亏虚为本,痰瘀互结,痹阻络脉为标。临床多用益气养阴药、活血化瘀药、止咳祛痰药、祛风除湿药治疗该病;抓住复合病机的辨治,针对气阴两伤、痰瘀阻肺的CTD-ILD患者,提取其核心方——润肺化瘀汤。(2)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润肺化瘀汤可有效改善CTD-ILD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肺功能(FVC、DLCO),降低患者血清中KL-6、TGF-β1、GM-CSF、IL-17A水平,调节Th 17/Treg的平衡。润肺化瘀汤联合西药治疗CTD-ILD的疗效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细胞水平,调节免疫细胞平衡有关,通过降低TGF-β1、GM-CSF、IL-17A、KL-6,调整Th17/Treg细胞平衡,从而起到调节免疫,改善症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