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是世界上第五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其发生发展中有一显著特性是肿瘤细胞极易侵犯门静脉而导致门静脉癌栓的形成。癌栓的发生率为40.5%-90%,而且一旦形成,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临床预后。近年来临床上发现放疗对门静脉癌栓有较好的疗效,但对其放射治疗后生物学行为的研究甚少。故本研究探讨门静脉癌栓放射治疗的敏感性及其放疗后生物学行为的改变,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实验方法:通过与人正常肝细胞系HL-7702、肝癌细胞系Hep3B和Huh7对比,在体外实验中研究来源于门静脉癌栓的肝癌细胞系CSQT-2的放射生物学参数,以及经X射线照射后凋亡、增殖及转移的变化及相关机制。并通过建立裸鼠皮下荷瘤模型,在体内进一步明确放疗对门静脉癌栓的疗效。结果:来源于门静脉癌栓的肝癌细胞系CSQT-2较肝癌细胞Hep3B、Huh7对射线更为敏感。CSQT-2细胞经x射线射后,通过激活凋亡蛋白Caspase3并裂解DNA损伤修复蛋白PARP、以及下调抗凋亡蛋白Bcl-2导致其较高比例的凋亡和死亡;通过下调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表达水平并阻滞细胞周期于G2/M期使其增殖能力较大程度的受抑制;同时,放疗可抑制其迁移能力。此外,在体内进一步证实放疗对门静脉癌栓的疗效优于肝癌原发灶。结论:放射治疗对门静脉癌栓具有相对敏感的疗效,为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病人放射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支撑。本课题创新点及潜在应用价值:本课题首次证实了放疗对门静脉癌栓的敏感性优于肝癌原发灶,首次研究了来源于门静脉癌栓的肝癌细胞的放射生物学参数及放疗后生物学行为的改变及相关机制,为门静脉癌栓放射治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