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性融合”的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培养模式构建——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职教师资为例

来源 :浙江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su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拥有合理、科学的培养模式是对中等职业教育师资优质水平的保证,是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前提。职教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工程问题的解决能力,解决技术问题的动手能力,还需要具备娴熟的教育教学技能。即必须具备技术性、职业性和师范性三性融合的能力。然而,目前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单位的培养模式沿用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建构,忽视对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忽视对教师能力的培养,导致难以培养出中等职业教育所需的专业课教师。因此,必须变革这种传统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  “三性融合”培养模式是根据理实一体化理论、教师专业化理论、能力本位理论所构建的,其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方面都体现了“技术性”、“职业性”和“师范性”的三性融合的培养思想,较符合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规律。然而当前的培养模式正是缺少了融合要素。对当前职技高师培养模式的调查,并结合对中职学校校长、专业课教师、职教师资培养单位的教师的访谈,可以发现职教师资培养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实施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存在着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并结合“三性融合”培养模式的内涵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三性融合”培养模式下培养目标要更具有明显的“师范性”、“职业性”和“技术性”;课程结构采用“平台+模块”的模式,能较好的对师范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训练;课程内容和实施方式方面的优化与改革也是为了促进课程层面的三性融合;最后,课程评价的优化主要凸显其促进理实一体化导向的作用。
其他文献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降临,网络学习资源数量激增导致的信息过载,是当今互联网学习者面临的一个问题。同时,职业教育中的职业课程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点通常会很多很碎片化,所以,学习者
高中多样化发展背景下,浙江省普通高中职业技能类课程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走过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全面分析其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政策依据和现实状况对深化认识多样化发展背景
随着教育资源和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移动工具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电子书包以它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成为了当前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电子书包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文件指出: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柱,是教育信息化应该着重强化的薄弱环节,而数字化资源建设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呈现了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的特点。作为我国高校体育支柱型专业之一的运动训练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