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实名制电脑挂号的经验与体会

来源 :2006年全国医院病案管理、统计工作新进展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milk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介绍了实名制电脑挂号的概况,提出编制软件的要求和注意点,简述了采用实名制电脑挂号的目的及实名制具体实施步骤,指出计算机联网实名制挂号是利大弊,有效地控制了票贩子倒号现象;减化了医院管理工作程序,减少了排队时间,方便了病人;建立了病人信息资料库,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医院科学性管理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原发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特点,探讨临床意义。方法:对386例原发肺癌施行同侧纵隔淋巴结廓消术,病理检测淋巴结转移频度。结果:清除淋巴结2603组,平均每例6.74组。N2淋巴结转移率16.2%。 T1 T2 T3间淋巴结转移率差异非常显著(P<0.01)。N2转移率在鳞癌、腺癌、小细胞朱分化癌及大细胞癌分别为30.1%、44.1%、48.0%、50.0%。64.2%鳞癌N2转移为某一组淋巴
目的:探讨腰椎内固定融合术后邻近小关节退变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收治并获长期随访的28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观察邻近小关节退变的发生率、好发节段、发生年龄以及小关节退变影像特点。对发病年龄及不同节段进行统计对比。结果:随访30-78个月,平均53个月,21例病人出现邻近节段小关节退变(Cinotti Ⅱ-Ⅲ级)。60岁以上退变率高于60岁以下,头端小关节退变率高于尾端。结论:邻近节段小关节退
目的:以Lentivirus为载体,构建同时表达GFP和NT-3的鼠胚基因工程NSC,以便为脊髓损伤研究提供材料。方法:①培养和鉴定胎鼠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 NSC):②用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GFP)和NT-3的lentivirus转染NSC;③用荧光显微镜、鼠胚背根神经结培养(Dorsal Root Ganglion,
目的:探索Lentivirus介导分泌神经营养因子-3(NT-3)直接体内转基因治疗人鼠脊髓损伤机理和治疗作用。方法:将28只Wistar大鼠在T10水平制成半横断损伤模型,随机分为体内转基因治疗组和损伤对照组,每组14只;用携带NT-3和绿色荧光蛋白(GFP)的Lentivirus对实验组行直接体内转基因治疗;荧光显微镜观察体内转基因表达,后肢运动功能评分(BBB评分)检测大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目的:进一步探讨咬肌区浅层的组织结构,为临床行下颌截骨术避免损伤咬肌区的重要结构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8例头颈部标本,经双侧颈总动脉插管,加压注入红色乳胶或明胶墨汁,解剖观测下颌支浅层的组织结构。结果:咬肌区浅层由浅入深的组织层次是:皮肤、皮下组织、SMAS、腮腺咬肌筋膜、咬肌、咬肌下间隙和骨膜。咬肌表面横行结构有面神经颧支、面横动脉、面神经上颊支、腮腺导管、面神经下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它们离
目的:为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介入治疗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50侧成人下肢标本(10侧动脉铸型标本),用巨微解剖法,观测股骨头的形态、血供来源、走行、分支、分布特点及其动脉间吻合并测量有关数据。结果:股骨头早球状,直径约(4.01±0.34)cm、颈最小径约(2.08±0.3)cm;其血供来源主要是闭孔动脉的股骨头韧带动脉和囊外动脉环的分支。股骨头韧带动脉出现率为75%(30/40侧),起始
目的:评价微创内壁探测法在游离颈椎标本行下颈椎椎弓根钉植入的准确性。方法:对10例健康志愿者下颈椎椎弓根进行CR和CT检查发现,并根据检查结果发明微创内壁探测法对3例新鲜颈椎标本的30侧椎弓根进行操作。结果:CR椎弓根钉道在矢状面上走向满意,由于不同颈椎椎弓根内倾角不同,无法判定钉道在横断面上的位置。CT扫描发现25侧椎弓根完全在椎弓根内(83.3%),2侧椎弓根外皮质部分穿破,2侧外皮质穿破并外
目的:探讨结合不同的皮瓣和外固定架治疗严重胫骨干骨折的经验。方法:自1990年至2005年,共治疗Gustilo ⅢC型胫骨干骨折85例。患者平均年龄42.5岁,车祸66例,机器伤16例,石块砸伤3例。治疗措施包括抗生素、清创、必要的植皮、不同的组织瓣(游离胸脐皮瓣,筋膜皮瓣、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及腓肠肌内、外头肌瓣)、不同的外固定架(半环架、单边轴动力外固定架、AO外固定架
肺炎支原体(MP)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之一,尤其在儿童有较高的发病率。部分患儿还可累及肺外器官。由于其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特性与细菌有许多不同之处,所以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都有异于细菌感染,甚至有些问题还未完全清楚,本文就MP肺炎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一些进展进行简要介绍。
随着医学物理学、化学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影像技术也日新月异,影像诊断学成为医学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X线摄影、造影、CT、MRI等检查方法的诞生对儿科疾病诊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本文介绍了小儿影像学的特点,分析了各种影像学检查在儿科临床的应用,并对小儿胸、腹部的放射诊断进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