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与针灸减肥的探讨

来源 :全国针灸特技演示及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ngqing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内经>针灸理论和刺法及其实际意义. 方法:以<内经>原文为依据,结合针灸减肥临床实际经验,强调针灸治疗必须辨证施治、审察形神和灵活应用各种刺法. 结论:<内经>璀璨的医学文化和深邃的哲学思想至今仍指导我们的临床实践.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穴位电极板电刺激的方法,进行了30例面瘫患者的临床治疗前后的对照观察,临床痊愈15例,占50﹪,显效9例,占30﹪,有效4例,占13.3﹪,总有效率为93.4﹪.无效2例,占6.6﹪.30例患者均未有任何副作用反应.
目的:对2002年至今收治的84例急迫性尿失禁患者进行针灸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84例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并予以相应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的变化.结果:统计发现,治疗后症状积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电针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种方法对排尿状况均有改善,其中电针组的改善效应较显著,说明电针方法对急迫性尿失禁
目的:探讨电针关元、三阴交对围绝经期模型大鼠神经内分泌的调整作用以及二穴间的相互影响.方法:复制大鼠会卵巢模型,测定电针各单穴及双穴配伍后对模型大鼠血清雌二醇(E)、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下丘脑β内啡肽(βEP)含量及对子宫脏器系数、子宫内膜厚度的影响.结果:电针各单穴及双穴配伍后,能降低围绝经期模型大鼠血清LH、FSH含量,升高血清(E)和下丘脑β-EP的含量,增加子宫脏器
目的:观察艾灸血清体外对小鼠EL-4淋巴瘤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艾灸血清培养小鼠EL-4淋巴瘤细胞,观察细胞增殖实验、生长曲线、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细胞内cAMP、cGMP水平的变化.结果:艾灸血清能够抑制小鼠EL-4细胞增殖,使其生长速度明显减慢,降低其在软琼脂中的集落形成率,增加EL-4细胞内cAMP含量、使cAMP/cGMP比值增加.结论:提示艾灸血清具有抑制小鼠EL-4淋巴瘤细胞增
"神"字在中医中应用很广,涉及到的含义颇多,如自然界物质变化的内在规律、人体内生命活动的主宰、生物生命力的综合表现以及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如五脏之中"心"有"藏神"的功能,这里"神"的含义侧重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而腧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的"神"字,则更侧重于"生物生命力的综合表现"这样一层意思.但上述四层含义之间并非独立而各不相干,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心藏神"与腧穴的功能之间有着十
目的:研究"管灸"与"悬灸"两种不同治疗方法,治疗疱疹病毒性面神经炎的疗效.方法:采用临床多中心随机对照的研究设计方案,分别观察两种不同治法的临床治愈率、治愈时间.结果:两种治法总的临床治愈率有明显差别,治愈时间,管灸组较悬灸组时间短.结论:建议疱疹毒性面神经炎的患者,应及早使用"管灸"方法以缩短治疗时间,提高疗效.
本研究使用PHE201型高灵敏度红外光谱分析仪检测了34名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大肠经原穴合谷与大肠的下合穴上巨虚的红外光谱.结果:在59个检查波长中,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右侧合谷穴共有28个波长的红外辐射强度与正常人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右侧上巨虚穴共有16个波长的红外辐射强度与正常人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患者左右上巨虚共有4个波长的辐射强度有显著差异(P<0.05
目的:从神经细胞电生理学角度探讨头穴针刺急性脑出血大鼠神经元细胞电活动的双向调节作用和机制.方法:采用自身动脉血注入法复制大鼠尾状核急性脑出血模型,应用微电极大脑神经细胞放电技术,对脑出血头穴针刺前后的甩尾反射潜伏期和痛反应神经元放电变化的双向影响进行观察.结果:急性脑出血大鼠痛反应神经元的电活动在注血早期即受到抑制,并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重.显示痛反应神经元的痛兴奋性神经元和痛抑制性神经元甩尾反
目的:探讨椎动脉入横突孔位置异常与眩晕的关系.方法:通过对86例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诊断标准患者,经3D-CTA血管造影检查,发现椎动脉入横突孔位置异常者10例12支,分析其特征及与眩晕的关系.结果:双侧异常2例,单侧异常8例,左侧异常7支,右侧异常5支;从C5横突孔进入2支,C4横突孔进入9支,C3横突孔进入1支.分析V1段入孔异常与解剖结构关系、血管形变及其危害.结论:椎动脉入横突孔位置异常
目的:探讨手法影响颈部体表变形参数、及推拿治疗颈椎病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运用生物力学传感器技术,测试受试对象在不同屈伸角度的颈部体表变形参数.结果:(1)颈部体表位移参数随头颈前屈角度增大而明显增大,相对于-10°(后伸)+10°(前屈)时位移变量均数差为0.018mm,+30°(前屈)时达到1.952mm(P<0.05),该变量随年龄增长而减小.(2)颈伸肌柔性系数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出减低的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