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晋、陕、蒙交界地带大暴雨过程的湿位涡诊断分析

来源 :2004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han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湿位涡理论,对2003年7月30日发生在晋、陕、蒙交界地带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的发展与湿位涡的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当对流层低层MPV1负值层增厚,负值层达到500 hPa;MPV1负值增大,达到-4 PVU,有利于强降水的产生。而暴雨前对流层中高层MPV1负值大幅度减小有利于对流层低层对流不稳定能量的积累和增值。暴雨是在对流层高层MPV1大负值向对流层中层发展,和对流层低层MPV1≤-1 PVU的对流不稳定层形成近距离叠置,且850 hPa暴雨区上游出现正MPV1,对下游负MPV1。形成夹挤抬升,是对流层低层MPVI负值中心移到暴雨区的过程中发生的。暴雨前,当对流层低层850 hPa有MPV2负值发展,即有暖湿不稳定气流发展,对流层中层有MPV2正值发展,对流层中低层形成很强的风速垂直切变,即形成很强的动力不稳定时,也有利于强降水的产生。300hPa MPV2等值线密集区和850 hPaMPV2等值线密集区交叉叠置的区域是易产生大降水的区域。700hPa MPV2等值线密集区和MPV1≤-2 PVU强对流不稳定核心区的耦合区是强对流云团发生发展区和大降水产生区,可作为指示强降水落区的因子。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常规资料、MM5模拟结果和自动站资料分析了2003年10月10~12日大暴雨及风暴潮成因。分析表明,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强烈的上升运动及较长的持续时间是这次50年同期罕见大暴雨的主要原因;2003年10月10~12日渤海湾的大风是由强冷空气从偏东路径南下所致;持续强东北风是冷空气引发渤海风暴潮的主要强迫力,而风应力的增水作用与天文大潮相叠加时易产生风暴潮。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对比分析2003年7月27日大暴雨和10月10~11日暴雨、强风、风暴潮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讨论在不同环流背景、影响系统下的暴雨过程的多普勒雷达产品的表现特征,发现7月27日对流性强降水主要是由中尺度回波带的发展、加强造成的,而10月10~11日稳定性强降水主要是由于在稳定的环流背景下,大范围回波长时间维持影响造成的。利用速度图和连续风场资料可以总结出速度图上强速度中心对预报地
本文通过对日本传真图数值预报产品中FSFE02和FSFE03的降水要素对吉林省50个气象站降水预报能力检验分析,客观地从降水预报正确率、空报率、漏报率、0线空报率以及晴雨预报准确率等几方面检验了该产品的预报水平,为预报员今后更加客观地使用和有的放矢地订正该预报产品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本文应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数值预报基地自主开发的三维变分同化系统GRAPES 3D-vAR,将其与河北省中尺度模式MM5相接。利用2003年汛期(6~8月)的资料进行模式运算,并对24小时降水预报与原MM5模式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只使用常规观测资料的情况下,通过三维变分后的模式小雨、中雨的降水准确率比MM5原模式要好。但大雨和暴雨的评分3D-VAR模式比MM5原模式略差。
流域面雨量预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气象业务工作,它是各级政府组织防汛抗洪和水库调度等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气象部门拓展服务领域的新举措。为进一步做好淮河流域防汛抗洪气象服务工作,本文考虑用相应时段累积因子来预报累积降水的办法,来制作本省淮河流域面雨量预报,在今年淮河大洪水的实际面雨量预报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文介绍一种适用于现代天气预报业务服务需求的智能天气预报业务平台,该平台具有实况信息监测、重要天气警示、数值产品释用、气候资料检索,预报工具应用、报文编辑发送、预报制作发布等十大功能,集成化、智能化程度高,功能完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使日常预报业务服务工作的系统化、自动化、规范化上了一个新台阶。
冰雹是江苏省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本文做了初步分析。并得到如下几点结果:①江苏冰雹具有大、中、小尺度分布特征,②江苏冰雹在气候上出现的两大高频区,与江苏省下垫面非均匀性有关,不同类型的地土壤、海风锋、较大水体等所构成的热力非均匀性,对冰雹天气有一定的作用和影响。③冰雹产生与三个基本要素相关联,表征这些因素的物理参数中,大多数都是定常的诊断量(除平流因子外),没有考虑它未来的变化,同时物理参数本身也有
本文在分析城市渍涝成因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路段积水深度及排水时间的数学模式;通过降水系数等级划分给出漯河市24个积水点的服务参数,建立城市渍涝决策气象服务系统;通过终端为相关部门提供城市防汛的气象服务信息。
本文简单分析了2003年入梅后的首场暴雨,着重对各类数值预报产品在该次暴雨过程中的预报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数值预报产品准确率的提高、预报员对数值预报产品的正确解释,为这次关键期暴雨的准确预报提供了依据和保证。
通过普查、分析花园口站洪峰流量≥4000 m3/s的黄河中游洪水过程,着重分析了洪水过程中小花间区域致洪暴雨发生前的天气学特征,归纳出造成小花间洪水过程的天气形势主要有鞍型场和台风倒槽两大类型,并建立了相应的预报模型。该预报模型在2003年进行业务试验时,对黄河秋讯期间发生在小花间区域的致洪暴雨过程进行了较为成功的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