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南致密砂岩气藏水相圈闭损害潜力

来源 :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工程学会钻井工作部钻井液学组2006年钻井液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yw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四川盆地东南部典型致密砂岩气藏为例,以势能原理为基础,通过地质特征分析和水相毛细管自吸实验等揭示致密砂岩气藏的水相圈闭潜力.根据自吸和驱替初期,自吸量和驱替量与时间的平方根成线性关系,运用方势差法评价了研究区的潜在水相圈闭损害.结果表明潜在水相圈闭损害为中等偏强;随储层渗透率的降低,水相圈闭指数增加,而滤液对储层综合导流能力的损害程度亦随之增加.针对水相圈闭损害的特殊性和严重性,必须以预防为主,以解除损害为辅的措施,各种作业要尽量减少水基工作液侵入。
其他文献
本文详细介绍了凉东003-2井在二开井段钻遇的井下复杂及处理措施,该井的钻探实践为空气/泡沫钻井在高陡构造地区钻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本文将硅酸钾的化学效应(胶凝沉淀)和聚合醇的物理效应(浊点效应)结为一体,建立一套具有凝胶-浊点效应的膜结构硅酸钾聚合醇钻井液体系,实验评价了该钻井液体系的流变性、失水造壁性、抗污染性能、润滑性能、封堵能力和热稳定性能等,通过宏观和微观手段研究了该体系的膜结构特征,并评价了该体系作用下的泥页岩的膜效率。
本文论述了 "三高"气田复杂深井水平井钻井液工艺技术。川渝东部气田的地质倾角大、压力系数高、天然气中含硫化氢浓度高,简称"三高"-高陡构造、高压、高含硫气田,天东97X井是位于该气田五百梯构造南端轴部偏东翼一口水平井。该井二叠系、三叠系近3000m裸眼地层钻进中,具有多压力系统并存、岩性复杂、井壁不稳定、钻井速度低、复合曲率小半径大位移等特点,钻井液性能调整控制窗口窄。实钻中采用以聚合醇-钾聚磺为
本文简要概述了川东地区高陡构造的钻井地质复杂点,以及钻井液技术工作存在的技术难题和技术对策,分别详细介绍了构成川东地区高陡构造高含硫气井钻井液技术的:钻井液防塌工艺技术、综合治漏技术、钻井液井控技术、钻井液防H 2S污染技术、钻井液防卡钻的工艺技术。
本文论述了乌兹别克21井水平井高密度泥浆技术。21井是我局在乌兹别克完成的第四口水平井,与前三口井相比该井的特点是产层压力高,与完成的1-G井相比,1-G井的产层压力为295大气压,平衡的钻井液密度为0.94-0.96克/厘米3,而21井的产层压力为575个大气压,平衡地层压力的钻井液密度为1.86克/厘米3,而实际施工的钻井液密度为1.93-2.01克/厘米。21井高密度水平井钻井液技术的研究与
本文针对南方海相和赤水官渡地区的地层压力系数高,存在高压盐水层和气层,且地层压力规律性差,高低压同存,在钻井过程中表现为上部地层垮塌掉块严重,下部地层钻进高压差卡钻和喷漏等复杂情况。有针对性研究了超高密度钻井液,评价了超高密度钻井液在高密度条件下的流变性、抑制性、抗污染能力、沉降和聚结稳定性、润滑性等。结果表明,超高密度钻井液具有良好的流变性、抑制性、抗污染能力、沉降和聚结稳定性、润滑性,并在官7
本文探讨了延长油田天然气钻井完井液屏蔽暂堵保护储层技术。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延长区,上古生界储层以低孔、低渗、低压、高毛管压和有效应力为主要特征,裂缝和微裂缝发育,储层的粘土矿物类型丰富,外来工作液进入储层容易导致酸敏、碱敏、盐敏等损害,属典型低压致密砂岩气藏,从我区周边勘探实践来看,常规完井液对储层伤害严重,单井产量较低,屏蔽暂堵钻井液能很好地保护储层。在研究储层损害机理的基础上,总结借鉴周边气田经
本文根据研究区裂缝特征、孔喉大小及分布,优选架桥粒子、填充粒子及变形粒子,建立了屏蔽暂堵钻井完井液体系。室内实验评价结果表明,岩心渗透率恢复率达85.30%,能承受1 5MPa的压差,满足现场施工的要求。进行3口井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屏蔽暂堵技术能稳定井壁,减轻储层损害,有利于及时发现油层和准确评价油层。
本文以四川盆地某典型碳酸盐岩储层为研究对象,进行酸蚀后岩心速敏、水敏实验,并与常规速敏、水敏实验对比。结果表明,常规速敏评价损害程度弱-中等,酸蚀后增至中-强;酸蚀后岩样水敏性程度整体有加强的趋势。酸蚀后岩心基质变得疏松,孔缝中微粒容易脱落,产生微粒运移。伊利石、绿泥石分散/运移及硬石膏水化膨胀、溶解-再沉淀是储层酸蚀后水敏性加强的主要原因.碳酸盐岩储层在酸化、酸压等增产措施中应该重视酸蚀后敏感性
本文以川东北雷口坡组、嘉陵江组、飞仙关组、长兴组碳酸盐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对工区储层钻井完井液漏失储层损害特征进行了详尽分析。工区碳酸盐岩储层多产层多压力系统、裂缝发育、具超低含水饱和度、高含硫化氢与二氧化碳,漏失时有发生,含大量潜在损害物质。应力敏感损害与井漏相互作用并形成恶性循环;漏失损害包括:卡喉-沉积、滞留-自吸、膨胀-分散/运移等6种模式。针对储层地质特征及漏失损害模式,提出了屏蔽暂堵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