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W/35K空间双级斯特林制冷机的研制

来源 :第十届全国低温工程大会暨中国航天低温专业信息网2011年度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dvie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40 K温区以下空间探测器的冷却需要,继承于单级牛津型斯特林制冷机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满足空间任务要求的高效35 K双级斯特林制冷机。为保证结构的紧凑性,制冷机关键部件—双级回热器采用气耦合、填料内置式结构。围绕冷指开展压缩机改进工作,提高压缩机电机效率,保证在75%以上。通过实验结果表明二级冷端温度在35 K时,可获得1.1 W冷量,压缩机功耗为70 W,比卡诺效率达到11.8%,此时压缩机电机效率为78%。
其他文献
超临界氢循环系统的压力平衡控制是保障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低温系统正常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通过给定的压力、热负荷、温度等条件,计算无压力缓冲器与加热器、仅有加热器、仅有压力缓冲器、既有压力缓冲器又有加热器四种组合下系统内的压力变化。并计算压力缓冲器所需补偿容积、氦气缓冲罐的压力和容积。计算结果表明,采用加热器和压力缓冲器的复合控制模式可以很好的满足超临界氢循环系统的压力平衡要求。
超导滤波器是一项突破传统微波器件性能极限的高新技术,在通讯、军事等领域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可靠紧凑的低温制冷机是目前中国超导滤波器走向应用的主要瓶颈。本文介绍了一种超导滤波器专用的脉冲管制冷机,该制冷机系统与控制器、散热器、真空罩等集成在4U机箱,高度集成,操作简单方便,同时克服了传统的斯特林制冷机存在的问题。该脉冲管制冷机的最低制冷温度约为46K,在77K时的制冷量为10W,从室温到77K
低温介质如液氮、液氧的输运需要运用到低温液体泵,而其中离心式泵的采用较多,但由于密封、轴承能力等问题,其在国内的设计制造并不成熟。高温超导磁悬浮轴承相比普通机械轴承用于低温液体泵有着许多优势。为深入研究低温液体泵用高温超导磁悬浮轴承,结合EAST低温系统中氦循环泵的运行经验与情况,设计一台低温液体泵,为减少环境向低温部分的漏热,采用延伸轴的设计方案。文章模拟了泵内流场,分析了叶轮的受力情况、模拟泵
脉冲管制冷机以其高效、高可靠性、低振动等特性在空间科学、医学、超导科学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脉冲管制冷机在某些应用场合需要冷却大热容的对象,并且被冷却对象温度稳定性要求很高,这对脉冲管制冷机的控制设备提出了较高要求。本文提出了一种适合大热容冷却对象的脉冲管制冷机制冷温度控制方式,即采用两级温度控制的方法,主要控制脉冲管制冷机冷头温度,并在必要时控制被冷却对象的温度。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本文介绍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校正场线圈导体测试装置低温系统的设计、研制及低温运行实验。测试装置低温系统主要包含500 W/4.5 K He制冷机、背景场磁体杜瓦及50 kA超导变压器装置杜瓦。500 W/4.5 K He制冷机同时提供泊流氦及液氦。其中背景场磁体及超导变压器初级线圈采用液氦浸泡冷却、超导变压器次级线圈、待测管内铠甲导体以及导体接头采用泊流氦冷却。实验磁体在液氦浸泡条件下,通电100
根据系统抽空要求,进行设备选型和设计计算,确定机械真空泵技术指标及抽空管路管径。搭建由机械真空泵、抽空容器、连接管路及管件、被抽介质(煤油、酒精)及测试仪器组成的试验系统,针对不同型号机械真空泵(抽速不同)、不同管路长度、不同抽空容积及不同含量的挥发性介质(煤油、洒精)进行多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选机械真空泵技术指标、管路管径满足系统设计要求,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吻合情况较好;受限于最小管径流导,
本文对真空多层绝热管道缠绕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通过改进缠绕材料等对缠绕工艺进行了改进,同时对影响管道缠绕层绝热性能的几个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在保证管路使用性能优化的同时,提高了缠绕效率,节约了材料成本。
CEA是一款公开的可用于液体火箭发动机化学热力平衡过程(燃烧)分析的程序。本文提供了一种通过在VC环境下实现对该Fortran版CEA程序调用的方法,为当前正在开发的动力系统通用仿真平台建设提供了一种有效解决途径。
液氢输送管道从管道填充开始至加注完成阀门关闭,整个过程中管道内的压强是变化的。管道开始填充时,由于管道的传热,使得管道内出现压力峰;填充结束后,根据工艺需要改变加注压力,在最大流量下,加注压力达到最大值;加注完成,阀门关闭时,会发生水击。当管道的设计压力,低于上述三个压力值时,对相应的设备的安全造成安全危害,严重时可以造成管道、阀门等设备的破坏。本文分析了液氢加注过程中出现压力峰的计算方法,并根据
本文对国内外低温推进剂蒸发量控制技术的发展状态进行了跟踪研究,为促进我国低温推进剂蒸发量控制技术的发展,提出了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及主要关键技术,并对我国低温推进剂蒸发量控制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