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仁宋教授论治糖尿病肾病的思路与方法

来源 :2015年国际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病学术研讨会暨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病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lin_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糖尿病肾病普遍认为以脾、肾两脏亏虚为本,痰、湿、浊、瘀等邪气致病为标。岳仁宋教授则认为蛋白质为水谷精微,若其不循常道,则"离经之精便是浊"。同时,提出"挽精逐浊"法。本文通过典型验案,全面分析该法之临床应用,为糖尿病肾病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其他文献
Background.: 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 (CADASIL) is an inherited small vessel disease caused by mutations in NOTCH3 with remarkable phe
会议
Introduction Parkinsons Disease (PD) is the second most common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Epigenetic modifications, specifically DNA methylation,have been implica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disease
会议
研究背景: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具有朊蛋白特性,可从细胞分泌,被临近细胞摄取,通过与AIM2,NLRP3等炎症小体相互作用、聚集,从而放大炎症信号,且在脑外伤后释放在脑脊液在并保持活性,但ASC在脑梗死中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
研究背景:肠道炎症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日趋受到重视,肠道炎症加速神经变性病的进展,加重缺血性脑卒中的梗死面积及结局,但目前肠道功能紊乱在大脑微中风中的作用机制未明.研究方法:本实验采用18只C57B1/6J雌性小鼠,分为三个组:皮层微梗死组,皮层微梗死+慢性生结肠炎组,皮层微梗死+慢性结肠炎+迷走神经刺激组,每组6只.皮层微梗死模型制备:尾静脉注射FITC荧光染料后,采用双光子显微镜制备阻塞皮层
研究背景:肠道炎症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日趋受到重视,肠道微生物紊乱加速神经变性病的进展,加重缺血性脑卒中的梗死面积及结局,但目前作用机制未明.研究方法:本实验共采用12只C57B6J野生型小鼠和12只NLRP3基因敲除小鼠,分为四组,每组6只:C57B6J中风组(组1),C57B6J中风组+ASC注射组(组2),NLRP3-/-中风组(组3),NLRP3-/-中风+ASC注射组(组4).
目的 评估合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 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缺乏症的脑梗死患者起病早期及二级预防使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入组110例经基因测序确诊的合并G6PD缺乏症脑梗死患者,根据起病早期和出院后3个月是否服用过阿司匹林分组,比较两组急性溶血、出血和死亡事件发生以及溶血相关血液学指标(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和总胆红素)
目的:观察硫辛酸联合气压治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每日给予硫辛酸600mg静滴,同时联合气压治疗,每次45分钟,2次/日,治疗14d;对照组采用每日单独使用相同剂量硫辛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及临床感觉症状和总体有效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总体有效率分别为70%和93.3%,其中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
目的:观察讨健脾调肝、化痰活血的经验方糖异平联合针灸治疗糖耐量减低的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IGT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用简单随机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采用生活方式干预,试验组60例采用糖异平联合针灸治疗,治疗期12周.观察临床症状、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和餐后2小时胰岛素(2hINS),胆固醇(TC)、甘油三
本文在介绍定性研究特点和现有糖尿病领域定性研究实例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现状和特色,对定性研究在中医治疗糖尿病领域所可能担任的角色和作用进行了探讨。定性研究是我们了解社会现象和可能成因的有利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更为科学、全面、客观地了解患者、医生以及其他有关人员在与疾病处置过程中的经历、观点和看法,从而增进医患双方的了解和沟通,为更有效地促进患者参与医疗决策和制定合理有效的个体化诊疗方案提
肝失疏泄、肝郁气滞与消渴病的发病及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冯兴中教授认为肝失疏泄、肝郁气滞为消渴病发生的始动因素,而阴虚燥热、气阴两虚则是消渴病的病机之本、病机之常。在消渴病的治疗上,冯教授多采取疏肝解郁、益气养阴的治法,临床上每多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