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TKF理论的有限区域集合预报初始扰动方案及初步试验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29088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根据集合卡尔曼变换(ETKF)理论,研究发展了一种新的集合扰动方案,建立了有限区域集合预报系统(LAMEPS),并将其试验结果与增长模繁殖法(the breeding method)和奇异向量法(SV,the singular vector method)的扰动方案进行了比较.集合预报扰动构造方案的基本思想就是构造一组无关的初始扰动,使得集合扰动协方差在初始时刻近似等于分析误差协方差,而在预报时刻则近似等于预报误差协方差.相对于单个控制预报,集合预报不但能够提供更加准确的概率密度函数(PDF)的一阶距估计,而且可以提供预报误差方差的更高阶距的估计.另外,集合预报还可以更好地显示预报不确定性的演变与发展.因此,预报误差方差的准确性是集合预报系统关键问题.而基于ETKF理论的集合扰动方案,将预报扰动通过一个变换矩阵转换为分析扰动,并且使得分析场扰动的分布属性在标准化观测相空间中保持正交性质;同时,在预报扰动的误差协方差等于真实的预报误差协方差以及在最优资料同化方案假定条件下,变换矩阵确保了基于集合的分析误差协方差矩阵可以等于真实大气分析误差协方差.另一方面,当集合扰动成员数远小于预报误差方差在误差空间投影的模态时,则得到的总分析误差将会明显比实际预报误差方差偏下.为解决该问题,参考已有的研究结果,在观测空间,采用一个放大因子(inflation factor)作用于变换后的预报扰动,使得12小时预报的集合方差与控制预报误差方差保持一致. 应用奥地利/法国等欧洲国家共同发展的ALADIN模式,对2006年2月欧洲的强天气过程应用ETKF扰动方案与其它两种扰动方案进行了初步试验和对照,试验中将欧洲中尺度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全球集合预报作为控制预报与各集合成员的侧边界条件与集合预报的检验场,应用10个集合成员,制作06h与18h开始预报的30日循环预报,预报长度为48小时. 初步试验结果表明,ETKF方法构造的初始扰动场结构合理,可以较好地表示初始时刻分析误差的分布特征,同时也具有较好的集合发散度(spread)和合理的预报误差的时空分布结构,预报误差增长也较为合理.相对于Breeding与SV方法,ETKF方法的平均集合扰动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谱明显得到改善,表明ETKF集合能够更好地维持所有模态上误差方差的合理增长,而Breeding与SV方法仅在最快速的模态方向上保持误差方差的增长;进一步的比较也表明,ETKF方案对预报误差方差的估计比其它方案更加准确、合理,ETKF集合的集合发散度也更好地反映了预报不确定性的分布.总之,在较少(10个)集合成员的试验中,ETKF方案相对于Breeding与SV初始扰动方案表现出了一定的优越性,从而为构造集合预报初始扰动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方案.
其他文献
台风"麦莎"进入山东后云团和降水都出现突然增强的现象,通过对可降水量、比湿、相对湿度、水汽通量及其散度等物理量场分析,发现水汽场也存在突然增强的现象.分析中低层风场资料后发现对流层中低层存在低空急流和超低空急流,超低空急流是水汽的主要提供者,产生水汽的强辐合,引起水汽场的突然增强.而高空急流的增强以及与低空急流的相互作用使上升运动增强,也是造成云团和降水增强的主要原因.
0509号台风"麦莎"的北京预报不理想,本文分析其有3个预报难点,包括台风路径的预报、台风暴雨的预报和预报经验的欠缺.通过总结台风与华北暴雨的关系发现,前者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后者,东南低空急流和南下的冷空气可以使远距离的华北产生暴雨.然后分析"麦莎"没有给北京带来暴雨的原因,一方面路径预报出现偏差、"麦莎"本身结构不对称,另一方面缺乏低空急流和冷空气.最后,对于北京的台风暴雨预报给出了关注点.
根据国家气象局中心建站到2001年的月平均长波有效辐射资料,利用PCI、ArcGIS等工具软件完成了实际地形下我国长波有效辐射的时空分布图,分析并讨论了实际地形下我国长波有效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实际地形下我国长波有效辐射时空分布的一般规律是:青藏高原的有效辐射值都比较大,最低值几乎都出现在川黔地区及两湖盆地一带;高原大于平原;干燥区大于湿润区;北方地区夏季大于冬季;江淮流域的广大地区全年变
湿急流和假相当位温(θse)是湿空气动力学提出的两个概念,是用能量学方法研究夏季天气的有效手段,它们的突出特点是强调了水汽在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的重要作用.和谢义炳(1978)所阐述的低层急流的形成原理一样,湿空气在湿不稳定大气中上升,将得到加速.在较晚时刻到达某地后,将给该地区带来水汽和风,而不是低空急流输送了水汽.近年来在多个暴雨实例的中尺度数值模拟结果都与湿急流猜想相符,即暴雨区中是存在将低空急
本研究于2004-2005年一个完整年度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的贝加尔针茅草原、羊草草原、大针茅草原和克氏针茅草原4种草地类型的土壤呼吸速率及相关水热因子进行了野外原位测定,重点应用不同的数学模型和温度指标对草地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Vant Hoff模型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表现出冬季的Q10值明显大于夏季的特征,>5℃平均Q10值的变动范围为1.60~2.03;应用Arrhe
本文利用济南市环境监测站2001~2003三年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济南气象观测站2001~2003年地面常规气象资料和美国国家大气海洋中心(NOAA)再分析资料,找出了对PM10浓度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天气系统,并对其时空分布特点及影响济南市高空环流背景的调整演变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几种典型的天气学模型.并通过以2002年11月26号到12月6号冷锋过程为例,分析此过程中各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及其与P
本文分析了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的北京城区和郊区污染物浓度变化以及北京市气象局自动气象站资料得到的城市热岛强度的变化,引入了各月城市污染物浓度日变化和各月的城市热岛强度日变化,分别对这几个量每个月的同一时次做了平均,得到各个量在一个月中的日变化平均状态.通过对每个月的日变化分析对比,揭示了城区污染物浓度日变化和城市热岛强度日变化之间的一种接近同步的相关关系.即,城区的污染物浓度在傍晚开始呈现明显的
本文使用1981年到2004年的植被指数(NDVI)资料,并且与实地植被调查资料相结合,划分了宁夏各地的植被类型区域,确定了各地植被指数与覆盖度的关系,分析宁夏各地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和植被覆盖度的面积变化.结果表明,近4年来,贺兰山植被状况整体变好;贺兰山东麓植被状况整体变差,局部变好;中部干旱带的植被状况夏季变差,秋季变好,南部山区整体变好.分析盐池县11年的实际观测资料表明,植被覆
利用模糊集合理论评价自然灾害,是灾害评估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优势在于可以减小采用硬性指标以及由于主体所处环境、认知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对客体认识的误差.本文应用模糊数学的理论,采用相关系数法确定权重,建立了青海高原雪灾模糊评估模型,对青海高原发生的雪灾进行了等级划分、灾情评估.结果表明,对于已发生的雪灾,其评估更加趋于客观、合理,符合实际情况.
本文利用长江中下游流域内的87个气象站,对长江中下游极端降水的各种指数的时间变化特征,线性趋势的空间分布,极端降水指数和非常湿天降水量的空间结构和时间演变特征做了研究.结果发现,长江中下游地区近41a来降水呈上升趋势,上升趋势比较明显,各降水指数也均成上升趋势,长江中下游降水总量、降水强度、非常湿天降水量、降水大于20mm的天数都存在显著的12年左右周期振荡,且40年来稳定存在,各类降水指标都有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