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济纳盆地风成沙粒度沉积学特征

来源 :2013年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yingguil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调查了我国北方中纬度荒漠带额济纳盆地的沙丘沙、戈壁沙的粒度特征,试图开展特定环境下风成沉积物的沉积学研究,进而为理解沙丘沙的成因及其沉积、搬运过程和来源提供证据.本研究中沉积物样品来自沙丘顶部、丘间地和附近戈壁地,利用机制振筛法测试了样品的粒度参数(均值粒径Mz、分选系数、偏度和峰度).分析结果显示:沙丘沙主要由中砂和细砂组成,Mz介于1.68-2.90(Φ)(0.31-0.13 mm)之间,平均2.26(Φ) (0.21 mm).随着分选程度变好,中值粒径趋于减小.偏度和风选程度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表现为随着分选程度的改善风成沙变得更加零偏;表明研究区风成沉积物分选程度的提高是由较粗和较细颗粒组分的同时损失来实现的.峰度较高(尖)的沉积物总体上表现为正偏.与世界许多其他沙漠沙相比,额济纳荒漠风成沙的粒径相对较粗,并处于较差分选范围的末尾端,且峰度相对扁平.基于粒度组成的对数-概率分布曲线可以识别出:大多数额济纳风成沙是由明显的两个跃移组分组成的,这两个亚组分的断点处于1.8(Φ) 或 2.5(Φ)上.这代表了两种不同的风成沙搬运条件,它们的搬运方向可能相反.研究区沙丘沙整体显示了一种明显的粒径分选模式,即从丘间地到沙丘顶部,沙丘沙变得更细、分选更好、更细偏(负偏).这种沙丘体单元的粒度分选模式与纳米布沙漠相同,因而表明额济纳沙丘沙对应于世界沙漠沙的第一种粒度分选模式(即细顶模式,另外两种模式分别是粗顶和无峰模式).形成这种模式的最佳解释归因于较粗风成沙的蠕移组分和跃移组分在搬运过程中的差异性移动.这暗示了研究区沙丘沙的物源在粒径上比其本身粒径要粗.在区域尺度上,从盆地的西南部向东北部方向,沙丘沙的粒径趋于变细.这种空间分布特征与盆地的水文地质背景(冲-洪积沉积物粒度)变化一致,但明显与盆地的主导风系(或复合风系)的方向不符;因而可以推断:局域尺度上的环境因子(小尺度),如水力搬运过程和源区物质组成,而不是区域尺度的风成作用(大尺度),对额济纳盆地沙丘沙粒度组成的区域性分布特征有更紧密的控制作用.这种结果一方面表明,在额济纳沙丘沙粒度组成的区域尺度信息中,源区信号被保留的较好,还没有被风成风异作用所抹去;另一方面,表明额济纳沙丘沙在粒度沉积学上还是较年轻的风成沉积物.
其他文献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世界上许多干旱和半干旱区域河流的径流量呈现出显著减小的变化,并且对水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作为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区域的河流,黄河流域径流量变化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无论如何,黄河流域径流量的时空变化以及气候和人类活动对它的贡献率定量研究尚未开展.该研究根据1950-2009年间的年观测数据,首先确定黄河流域七个区间(唐乃亥以上、唐乃亥-兰州、兰州-头道拐、
在鲁中南山地丘陵西北麓黄河南岸的平阴县龙桥村发现一厚达700cm 深厚黄土剖面,在其深度100cm、200cm、300cm、400cm、500cm、600cm、700cm处采集光释光年代样品七块,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完成,测年结果分别为26.1KaB.P、29.1 Ka B.P、36.7 Ka B.P、40.4 Ka B.P、42.1 Ka B.P、56.1 Ka B.P、77.0 Ka B.P.
会议
新昌地处我国东南部,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新昌地区很好地记录了白垩纪发生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地质演化过程,尤其是保存了当时地质环境下形成的复合火山杂岩与火山—沉积岩系等地质记录,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该时期地质活动的全息档案馆;同时是复合型丹霞地貌的代表,在我国地学领域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在新昌出露的复合火山杂岩包括复合岩体、复合岩墙、复合岩流、岩石包体等,主要出露在儒岙、镜岭、拔茅等地。火山—沉积
根据对2011年8月在位于长江北支口门江海交汇处的圆陀角附近砂质海滩采集的表层底质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获得了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峰态、偏态等粒度参数数据,结果显示该处沉积物颗粒较细,以细砂级占优、分选性较好、正偏,这与海滩沉积与沙坝-沟槽地形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运用Gao-Collins二维沉积物粒径趋势分析模型模拟出沉积物净输运趋势:圆陀角附近砂质海滩的表层沉积物整体呈由海向岸输移的趋势,与盛行风
会议
吉林省大布苏潜蚀、流水地貌具有显著特点:(1)科学典型性突出。(2)地貌类型多样,代表性强(3) 具有景观美学性。从地貌学角度,分析大布苏旅游资源形成原因如下:(1)构造因素:晚更新世新构造运动和断裂活动的不均匀性奠定大布苏湖盆基础,叠加此时期的气候干旱化和地面抬升,导致湖水位下降,湖岸沟谷侵蚀、潜蚀加剧,为今日泥林形成打下框架基础。(2)地下水作用:大布苏湖区是地下水的汇聚点,形成多层地下水叠置
会议
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的珠穆朗玛峰-希夏邦马峰地区是喜马拉雅山现代冰川最集中分布区之一,第四纪冰川遗迹广泛发育,有较为完整的冰川地貌和沉积系列,是重建青藏高原冰川作用历史和环境演化过程的理想场所.希夏邦马峰地区冰期系列的年代学研究相对较少,基于野外调查、地貌制图和原地宇宙成因核素10Be暴露年龄测年,我们得到希夏邦马北坡野博康加勒冰川以及希夏邦马峰西北佩枯岗日拉曲冰川冰期序列,即:早于MIS3 阶段的
来自气象观测记录、古气候记录的证据表明,太阳活动是驱动十年至百年尺度气候变化的重要的自然驱动因子之一。太阳活动可能是通过多种途径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已成为广泛的共识,其中空间天气驱动机制逐渐被认为是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冬季太阳风短时(天气尺度)降速与北大西洋涛动、北极涛动等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指数的时序重叠分析,并结合冬季太阳风平均速度与北极涛动等指数的相关分析表明:1)从短时太阳风降速到向亚
会议
时空变异研究是许多地学研究的基础,并使得地学相关研究复杂化.我们以前的研究表明黄土丘陵沟壑区次洪平均含沙量基本稳定,表现出时间上不变性的特征,因此次洪总水量和总沙量可以用比例函数来表示(Zheng,M.G.,Cai,Q.G.,Cheng,Q.J.,2008.Modelling the runoff–sediment yield relationship using a proportional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