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软组织感染致脑脓肿1例报道

来源 :2016河北省神经病学术年会、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第二届京津冀脑血管病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_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脓肿是由化脓性细菌侵入颅内,进而形成脓腔所引发的局部炎症,其致残率、致死率高,在发展中国家,脑脓肿的发病率8%,西方国家在1-2%,近年来,随着老龄化、免疫力下降、免疫缺陷患者的增加,在发达国家,脑脓肿的发病率亦有所上升。文献报道,目前脑脓肿的最常见病原菌为链球菌,其次为葡萄球菌、变形杆菌。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检查的广泛应用,为脑脓肿的诊断提供了一定帮助,其确诊率可达到92%-100%.脑脓肿在CT及常规MRI上具有特征性表现,此外,尚可行DWI, PWI, MRS等检查以与脑内高级别胶质瘤、转移癌、放射性坏死、结核球、寄生虫性病变等相鉴别。本例患者最初临床表现不典型,依靠头颅MRI强化得以确诊,术中脓液细菌培养对抗菌药物的应用具有指导作用。脑脓肿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脓肿腔穿刺、开颅手术切除等,依据不同患者病情的缓急、脓肿的部位及大小,在应用抗生素的基础上,针对性地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其他文献
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是一种罕见的、以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克隆性增生为特征的疾病。其临床症状异质性较强,可表现为孤立的自限性疾病,也可表现为播散性致死性病损。病因尚不明确。近年来,BRAFV600E基因突变在LCH中被检出。本研究分析颌面部LCH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以及BRAF V600E的变异频率,以期为LCH的临床病理诊断及靶向
观察重组腺病毒p53基因注射液(rAd-p53)局部注射对口腔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的影响.总共有36例口腔癌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是否接受术中rAd-p53局部注射治疗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Becker型肌营养不良(BMD)是一种良性的X连锁遗传肌营养不良症.目前已经证实其致病基因为DMD的等位基因,定位于人类Xp21.1-21.3.现报告1例患者临床诊断为Becker型肌营养不良,但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dystrophin蛋白缺失.临床上不能简单地依据临床表现和免疫组化结果给予患者诊断,结合基因检测十分必要。
已有临床研究表明急性脑动脉闭塞经多种动脉途径进行血运重建,对提高血管再通率与降低患者致残率、致死率具有重要意义.治疗原则以恢复其脑动脉血管的血液流动为主.颅内动脉支架取栓术是目前国内最新技术,被国内权威专家、天坛医院缪中荣教授评价为“在全球卒中治疗领域中公认的一项革命性技术.”现将我院采用该技术救治一名急性脑动脉闭塞的资料进行报道.
为了解Dysferlinopathy的临床特点,以避免临床误诊.报道2例临床表现不同的Dysferlinopathy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肌电图检查、肌肉病理检查及诊断,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
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ate,NMDA)受体脑炎,属于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范畴,主要累及海马、杏仁核、岛叶皮质等大脑边缘系统.该病属于重症脑炎,重症患者的救治是该病临床的重要难题,治疗上主要采取免疫治疗、手术切除(如有必要)和支持治疗,多数患者均可获得神经功能的改善.但是对于某些早期治疗效果不明显,治疗周期长,病情危重患者,临床医师和患者家属普遍信心不足,死亡率高.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由动脉瘤、血管畸形等原因造成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所引起一种临床综合征,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以颅高压和脑膜刺激征为主.其中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spin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由脊髓表面或软脊膜血管破裂出血进入脊髓蛛网膜下腔所导致,本病较为少见,不足全部蛛网膜下腔出血病
脑膜转移癌(leptomeningeal metastases LM)又称脑膜癌病,是恶性肿瘤细胞侵袭蛛网膜和软(脊)脑膜,扩散入蛛网膜下腔及脑脊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癌.为恶性肿瘤的晚期表现,进展迅速,预后差且缺乏有效治疗方法,中位生存期4周-6周,但鞘内化疗+全身治疗可延长生存期,现报告我院全身治疗联合甲氨蝶呤鞘内注射治疗的脑膜癌病2例.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属遗传性铜代谢障碍为特征的一种慢性疾病.从就诊患者开始调查该家系,4代34名成员中共有2位患者,2位患者为亲兄弟,该父母为非近亲结婚,其父系家族中未见该病,其母系家族史无法追查。本病虽不能根治,但可以通过对症治疗有效控制病情。治疗的基本原则是低铜饮食,药物驱铜治疗。
嗜酸性多发性肌炎,临床表现与多发性肌炎相似,表现为近端肌肉无力,可累及颈屈肌,不伴有皮肤受累。可累及全身其他系统,心脏受累最常见。CK和醛缩酶是正常值的10倍。肌肉病理示肌纤维坏死和嗜酸粒细胞浸润。该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但效果反应不一。嗜酸性多发性肌炎需与多种疾病进行鉴别,包括寄生虫感染,因二者治疗相反,故注意鉴别十分必要。此外还需与自身免疫性疾病鉴别,主要包括各种血管炎,如结节性多动脉炎或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