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扰动主动控制下前体非对称背涡结构演化规律研究

来源 :中国力学大会2011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fith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PIV和表面测压结合的实验方法,使用微颗粒扰动和单孔位微吹气扰动组合的前体非对称涡主动控制技术,研究了典型控制位下非对称背涡结构随吹气动量系数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低位涡的背风侧吹气,低位涡逐渐抬升最终发展成高位涡,实现了侧向力的反向,在这一过程中涡量变化不大。
其他文献
为揭示高负荷压气机叶栅吸力面流动分离的产生机理和等离子体气动激励的作用机制,开展吸力面附面层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的实验和仿真研究,主要对栅后压力分布、轴向速度和横截面流线分布以及二次流拓扑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抑制吸力面流动分离的作用效果随激励电压的增大而显著提高,激励位置和激励方式的选择很关键,在分离起始点前施加激励,变定常激励为非定常激励,可以提高激励效果。总压损失分布规律
本文介绍了微尺度粗糙元层流控制技术的原理和研究进展。微尺度粗糙元层流控制是一种被动的层流控制方法,通过布置在前缘附近的微尺度粗糙元阵列,产生具有一定波长的扰动波,从而可有效推迟以横流驻波为主导的转捩的发生。国内外对于微尺度粗糙元层流控制技术的研究以计算和实验(包括风洞实验和飞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先采用数值计算来进行流场模拟并进行稳定性分析研究,给出所需人工扰动波的特征;而实验方面主要是以计
等离子体作动器由于结构简单、没有机械部件等优点,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将分析等离子作动器对NACA0015翼型空气动力学系数的改变,并根据实验数据设计控制方法控制一个NACA0015模型的滚转,针对等离子作动器作用效果的不确定性,分析控制方法的鲁棒性。
静子叶片吸力面/端壁角区分离是制约风扇/压气机级负荷、效率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是抑制角区分离的创新途径。本文针对高负荷压气机叶栅角区分离控制,对吸力面流向、端壁横向、吸力面流向/端壁横向组合等多种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方式进行了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吸力面流向/端壁横向组合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抑制角区分离的效果最好,其基本原理是吸力面流向激励增加了吸力面附面层动能,端壁横向激励抑制了相邻叶片马
应用单侧脉冲放电等离子体对细长圆锥前体非对称涡进行了主动流动控制研究。本次实验是在3m×1.6m直流式低速风洞进行。实验风速为5m/s,基于圆锥段底面直径的雷诺数Re=5×104 ,迎角α =35°。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单侧脉冲放电可以实现对细长圆锥前体侧向力和力矩的比例控制,并且具有良好的线性度。第八截面动态压力数据的全时间平均和相位锁定平均都达到了收敛。通过比较第八截面相位锁定平均下的压力分布,
在圆锥-圆柱组合体圆锥段的尖端区域布置一对单电极介质阻挡放电激励器(SDBD),并通过风洞实验研究圆锥前体分离涡流场未达到双稳态时等离子激励器的控制效果。基于圆锥底面直径的雷诺数为5×104 ,迎角为25°和30°,采用表面压力测量技术,并通过对压力的积分得到侧向力系数。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控制激励器的开、关可以改变圆锥两侧压力分布不对称的模式,从而使得侧向力的大小和方向发生改变。
通过对火花式零质量射流激励器的数值模拟,分析总结了火花式激励器出口流场的特点,比较了火花式激励器形成的射流与活塞式激励器、压电膜式激励器所形成射流的异同。结果表明,与其他几种激励器相比,火花式激励器在较大能量的激励下仍具有较快的响应,并可以通过调节激励器腔体的几何参数来控制喷射周期时间,因此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使其在较高的频率下仍然具有较好的工作效果。火花式激励器产生的射流在喷周期内,射流的内外边界
基于反共振原理,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流体浮阀隔振器,用流体来调节反共振的最优隔振频率。给出了该隔振器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其隔振特性,得到了最优隔振效果和浮体浸入流体深度的关系式。分析结果表明,当浮体浸入流体深度在有限的范围内变化时,新型隔振器会在从低频到高频的宽带内发生反共振现象,反共振条件下的力传递率可降至极低水平。最后给出了实验的部分工况的结果。流体浮阀隔振器具有很好的(尤其是低频)隔振效果。
流动控制激励器是主动流动控制技术发展的核心问题,激励器的设计水平和工作性能直接决定了主动流动控制技术的应用方向和应用效果。随着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的快速发展,研究对超声速/高超声速流场的主动流动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主动流动控制激励器的基本类型,分析了低速流动控制激励器在应用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概括了超声速/高超声速流场控制对激励器所提出的两个方面的要求。之后对具有高速
在北航D4风洞对旨在消除大舵偏角下气流分离的舵面吹吸气技术进行了研究,分别试验了舵面前缘单独吹气、舵面后缘单独吸气以及吹吸气联合的控制方法。吹气直接向舵面上表面的边界层内注入能量,舵面近壁区的涡量增大,抵抗后缘逆压梯度防止发生分离的能力增强,具有明显的增升效果。单独吹气可以有效的消除大舵偏下的流动分离。而后缘吸气的控制方法,由于在舵面处于完全分离的状态下,吸气口远离流动分离点并处于分离区的中心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