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微创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术在肾脏创伤性出血中的应用价值

来源 :中华放射学学术大会2016、中华医学会第23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24次全国影像技术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meng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急诊微创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术在肾脏创伤性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2007年-2016年4月对18例肾脏创伤性出血急诊下行肾动脉超选造影,明确出血部位和范围后,进行超选择性插管和栓塞,观察急诊介入栓塞对肾脏创伤性出血的止血效果。结果 18例肾脏创伤性出血急诊超选后造影和栓塞后出血停止,有效率为100%,2例经明胶海绵栓塞后不到1周又出血,再行介入栓塞用PVA颗粒栓塞后出血停止;术后复查肾功能正常尿中红细胞从有到无,没有肾脏的萎缩、肾脏周围脓肿和继发的肾性高血压等并发症。结论 肾脏创伤性出血采用急诊肾动脉超选介入栓塞治疗,效果肯定,栓塞材料选用永久性栓塞材料较好,止血效果较好,栓塞范围确切,但要尽量保留肾单位功能。
其他文献
目的:提高眩晕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根据文献复习和广泛的临床实践经验,介绍眩晕影像诊断新技术。结果:眩晕是由于左右前庭神经核不对称性的神经活动导致的一种旋转的错觉,大致可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前者包括前庭神经、前庭器官病变。后者包括脑干和小脑的中枢通路受损(庭神经核到中脑喙突、动眼神经核、小脑、丘脑和皮质),本讲座仅介绍周围性眩晕的影像技术。包括高清CT和MR技术,MPR技术显示内耳骨性结构,MR的
To construct a biocompatible protein nanocomposite with ultra-high loading rate and excellent tumor targeting, which can achieve simultaneous photodynamic and photothermal therapy under single wave la
目的 探讨螺旋桨技术对金属固定假牙伪影的改善作用。方法 收集作者医院2010/2013年磁共振头颅及上颈椎检查有金属伪影病例86例。根据固定假牙的材质分4组:金铂钯合金组、金银合金组、纯钛组及镍铬合金组。检测4组在磁共振检查时产生伪影的大小(伪影面积)。应用螺旋桨技术进行FSE T2WI和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与常规T2WI和DWI进行对比。
目的:利用双能量线性融合技术实现低剂量低造影剂扫描获得高质量肝脏门静脉图像 方法:选取我科2016年初至6月行肝脏门静脉成像的病人共90人,其中门脉高压31人,门脉栓塞23人,门脉海绵样变性16人,其余正常.随机分为ABC三组.利用西门子SOMATOM Defination Flash CT机扫描,欧乃派克造影剂根据每1kg,1ml造影剂.A组120kV,Caredose4D 400mAs,B35
目的:分析总结原发性肝癌肺部转移的CT表现,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 2013年经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确诊为肝癌并发生肺部转移的病例,观察原发肿瘤、肺内结节影的CT表现及肺外转移情况.结果:收集1631例原发性肝癌中,共计发生163例肺部转移,平均年龄49岁,其中男144例,女19例,发生率约9.9%.原发肿瘤中以混合型肝癌最多见(82例,达50.3%),其次是巨块型肝癌(39.
近年来,受人们生活方式及环境因素影响,胃肠道恶性肿瘤呈上升趋势,成为我国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消化道疾病的诊断检测主要依靠消化道内镜和影像学检查,后者以其快速、简便、无创性特点在临床广泛应用.胃肠道检查影像学诊断技术有多种:常用的传统方 法有X线胃肠钡剂检查,常规计算机断层X线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肠道造影(MRE) 结合传统小肠造影的优点和磁共振形态学成像性能,是一种功
DR及CT在诊断鼻骨骨折在法医鉴定中的应用价值,通过日常法医鉴定工作中对几例鼻骨损伤程度进行鉴定,DR诊断鼻骨骨折在法医鉴定中存在一定的应用价值,但是对于鼻骨隐匿性骨折,DR诊断鼻骨骨折存在一定的缺陷,而CT在其中有一定的优势。
目的:联合数字乳腺三维断层成像技术摄影(DBT)与磁共振(MRI)应用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71例女性患者,542侧乳腺癌图像进行分析.将253例患者的诊断结果与病理进行对照,并将病例进行MRI图像进行分析.结果:253例患者诊断结果与病理对照,乳腺癌病理诊断结果阳性为130例,病理阴性为16例;病理结果诊断非乳腺癌阳性为11例,病理结果阴性为96例.本组研究显示数字乳腺三维断层成像技
目的:探讨布鲁杆菌性脊柱炎临床特征及CT及MRI表现。方法:布鲁杆菌性脊柱炎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及CT、MRI表现,检索国内外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患者临床表现多为早期不规则热,后腰部及右下肢疼痛,临床实验室检查布鲁氏杆菌抗体阳性,腰椎CT及MRI提示椎体及椎间盘破坏,椎间隙变窄。结论:对影像表现椎体破坏,椎间隙狭窄,椎体边缘增生、硬化等临床诊断原因不明的脊柱炎,应考虑布鲁杆菌性脊柱炎
目的:本文旨在阐述CT、MR在小儿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治疗方案的确定以及随访中的作用。方法:2008-2013年间收集了经手术病理、骨髓穿刺或活检证实的神经母细胞瘤131例,其中5岁以下112例,所有病例均进行了CT及/或MR检查。复习了神经母细胞瘤的INRGSS分期标准,该标准根据影像(image defined risk factors, IDRF)所提示的危险因素在治疗前进行分期,和以往的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