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

来源 :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议暨第十五次工作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ror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创业教育在黄淮学院已不单单是一种教育类型或形式,已成为一种办学精神和发展模式.学校以创新创业型组织建设为引领,以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为土壤,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火种,共同培育创新创业硕果,形成了"组织-文化-教育"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多层次、多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教育启发-实践创新-孵化创业-深化创新"的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
其他文献
文章结合"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及特点,从观念、认可度和专业能力方面等论述和分析了"双师型"教师转型存在的问题,旨在从实践教学的角度,提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从学科竞赛、开放实验室、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践教学改革项目建设等方面,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从而有力促进学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
青年教师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生力军,本论文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队伍的总体现状,并从加强教学管理、加强培训学习、注重组织文化建设和营造良好环境四方面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培养对策.
针对目前新建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的自有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不稳定,进修提高机会少等现状,通过民办高校教师的福利待遇、社会地位、发展前景等与公办高校的对比,阐述了民办高校教师在心理上对民办高校本身缺乏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提出新建民办高校应以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契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给教师以更大的发展空间,以稳定教师队伍,赢得学校发展,寻求政府支持,提高民办高校教
新建本科高校在办学定位上属于教学型的应用型高校,它作为时代的产物,是中国高等教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新建本科高校办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其转型发展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必须构建一支素质精良的、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作者认为应该转变传统办学理念,努力提高广大教师对建设应用型高校重要性的认识,改进师资培养模式,选派专业教师到生产、科研和社会实践第一线实践锻炼,创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正呈现出新的趋势,向构筑"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转变,力求各方资源的整合、力量的协同;向注重"能力"转变,力争培养"能力为本、注重应用"的创新创业人才.盐城师范学院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凝练总结出基于"课程、平台、训练、竞赛、成果孵化和保障机制"的"六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出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形成了"立体式""网络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新途径,培养了一大批富有创新精
基于高校分类管理的背景,应用型高校教师分类拟打破现有学术至上的评价体系,建立适应于高校定位、教师个性化发展的评价体系.本文以实际案例出发分析应用型高校教师分类所面临的问题,发现其主要源于"学校转型定位与现实矛盾"、"教师自我认知和传统观念的冲突"、"教师业务能力与社会服务需求有差距"、"评价教学和科研的指标体系中的平衡点难以确认"这四种原因.本文认为应从学校定位出发,研究确定合适的分类类型,最后设
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在同类院校中办出特色,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创业教育纳入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已成为提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最佳路径.
本文基于常熟理工学院的实践探索,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路径进行了分析与探讨。随着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地方本科院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必将展开大量的探索和实践,然而,由于在学科积累、资源调配和师资队伍上的“先天不足”,存在诸多巫待解决的问题。应该建设“用以致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搭建条线协同、产学研用融通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创新创业
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地方高校面临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必然趋势,"十三五"时期如何主动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新要求,是地方高校必须认真面对的客观问题.本文以攀枝花学院为例,从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培养平台建设等方面,探讨了新形势下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路和方法.
如何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关系到创新型国家建设.就应用型地方高校而言,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关键是厘清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建立服务于地方的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本文试从创新创业教育反推应用型本科高校改革的角度进行探讨,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新思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来反推专业设置、课程标准、师资结构、培养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