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98年‘二度梅’暴雨过程中的不稳定条件分析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su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析了1998年7月20日到23日发生于长江流域的持续性降水和其间的暴雨过程,在分析大尺度降水和中小尺度暴雨对应时期的环流场和天气实况的基础上,主要分析相应时期内大气层结的对流不稳定和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条件,并对切变线上涡层不稳定做了重点介绍和分析,计算了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判据和涡层不稳定判据.结果表明:降水期间大气低层有对流不稳定和对称不稳定能量的积聚,在这两类不稳定条件都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涡层不稳定的维持对此次降水过程中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不稳定环境场,具体的计算分析还表明环境场的配置制约着切变线上低涡扰动的发展,是造成降水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他文献
2004年汛期(6~8月),海河流域大部地区降水偏少,自1999年海河流域出现大旱以来,该地区已连续六年汛期降水明显偏少.本文在总结2004年汛期海河流域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从
会议
本文利用1970-2001年NCEP再分析500hPa逐日高度场资料,根据阻高的天气学定义,采用客观统计方法检索出近32年亚欧中高纬度392个阻塞高压个例,对此进行了气候学分析.结果表明,
会议
目的制作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胎鼠模型,观察DON对小鼠的致骨骼畸形作用和胚胎毒性,为进一步研究DON致畸的机理提供试验平台。方法将妊娠小鼠分为溶剂对照组和DON实验组,
产吲哚黄杆菌为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广泛分布在外环境中.近十几年人们认识到该菌种能够对人类致病,主要发生于医院内.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产吲哚黄杆菌最新的病原学、致病机理,
本文利用GMS-5水汽图像和NCAR/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2年6月21~24日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过程中水汽图像上水汽羽的特征,结果表明:日平均水汽图像上显示了这次暴雨过程中对
会议
2004年7月西江流域连续发生两次暴雨洪水,本文从雨情、水情以及暴雨洪水特性等方面对这两场暴雨洪水进行了分析总结,对认识西江流域的暴雨、洪水的形成和变化规律十分有益,而
目的:探讨噪声对听觉辨别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规律,为特殊作业环境噪声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纯音和重复短声调频诱发的慢反应阈值作为指标,利用平均叠加技术测定清醒豚鼠在安静状态无外加噪声和在75、80、85、90与95dBA5种强度噪声掩蔽下的听阈和频率辨别阈变化。结果:听阈随掩蔽声强度的增加而递增。暴露强度为75~85dBA,频率辨别阈(△fr)变化不明显,当强度增加到90~95dBA时,△fr显
本文应用1998年6月中旬的观测(分析)资料,对1998年6月16~17日暴雨时段的梅雨锋结构及梅雨锋的形成与维持进行了诊断分析,确认了暴雨发生时期梅雨锋结构的一些普遍特征,如,在对
会议
2004年7月17~20日,受高空低槽、中低层低涡切变的共同影响,洞庭湖水系大部地区出现了大范围、高强度、长历时的暴雨过程,致使沅江上游发生大洪水,下游发生较大洪水,其支流六洞
会议
本文利用卫星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2002年6月20-23日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范围暴雨的梅雨暴雨云团发生、发展的特征.结果表明:三个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和数个中-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