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膜耦合海水淡化实验研究

来源 :第五届西湖国际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on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热法海水淡化浓盐水及原海水作为原料水,采用中空透膜纤维反渗进行了将近2个月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沙过滤器过滤线速度及反冲洗、絮凝剂投加量对沙过滤器出水SDI值有较大影响.沙过滤器对浊度具有较好去除效果,但不能有效去除影响RO膜性能的热法海水淡化消泡剂(聚丙二醇)等物质.在整个实验期间,RO膜产水电导率为100-250us/cm,RO膜脱盐率>99.55%;浓盐水实验阶段RO膜进水压力明显高于混合水实验阶段,分别为5.8-6.1MPa、5.0-5.3MPa.并对热膜耦合海水淡化实际工程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议.
其他文献
研究了六种不同保湿剂对中空纤维膜纯水通量、含水率、浇铸最高放热温度和烧丝状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除透明质酸钠外,其他五种保湿剂处理后的膜丝均具有优异纯水通量.而在浇铸过程中发现,多元醇类的保湿剂比钠盐保湿剂更容易加速环氧固化反应,容易导致膜丝烧丝变色.综合上述两方面的研究,优选乳酸钠和醋酸钠作为中空纤维膜的保湿剂.
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UV/H2O2法氧化有机物过程中反应时间、紫外灯功率、H2O2加入量和初始pH值对UV/H2O2氧化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氧化时间为360min、UV光强为20W、H2O2加入量为10mmol/L、初始pH值为8.22时,UV/H2O2氧化法的作用效果最好,TOC去除率可达到96%.
核能海水淡化是未来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核能及海水淡化与船舶的结合是解决区域性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论文对核能与常规能源进行了比较,确定了浮动核电站作为海水淡化能源供给的优势.论文对多效蒸发、多级闪蒸及反渗透这几种主要的海水淡化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核能与海水淡化装置的耦合方式进行了分析,对几种技术方案在浮动核电站上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最后论文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多效蒸发技术及反渗透技术适用于与浮动核
本文以台湾某企业高盐废水回用工程为例,介绍了均相膜电渗析组合反渗透工艺的处理情况,该工程处理水量100m3/d,原水含NaCl约3.6%.运行结果为产水3.5-4.5m3/h,电导率500us/cm以下,达到企业生产用水水质要求,盐水浓缩至20%作为副产物转卖.该工艺废水回用率达到75%以上,减少企业的生产用水,免除废水排污费用,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社会形象.
海水预处理是反渗透海水淡化的重要环节,能否有效控制膜污染是延长膜寿命的关键因素.针对海洋核动力平台海水预处理存在的不足,结合陆地、船舶上海水预处理技术,优化平台预处理工艺,采用叠片过滤器-气浮-斜板-砂滤-保安滤器的组合工艺,能有效降低原海水浊度和SDI.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Mn/Al2O3催化剂,探究了锰负载量、制备方法对工业废水COD去除影响.结果表明:搅拌法制备的浓度为5%的锰负载型催化剂对COD的去除效率最高,同时对印染、制药和化工废水的COD有较好的去除作用,比单纯臭氧氧化显著提高.
复合膜由于具有高强度的支撑层和高效的分离层,从而能够获得优异的分离性能和稳定性.目前,复合膜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是制备超薄完整且具有高效传质通道的分离层,同时解决分离层与支撑层之间的匹配性和界面效应等问题.发展新的膜材料和构建新的复合膜结构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途径.纳米限域复合膜结构是将多孔材料填充到基膜的纳米孔道中,纳米颗粒的引入可改善聚合物基底的网络结构,对基膜的孔结构和孔分布进行优化和修饰并构
本文研究了单价选择性电渗析浓缩浓海水制盐的工艺,并证实了其技术的可行性.在实验室条件下,设计一个电渗析系统用于处理浓海水,其被分成三级操作.单价选择性膜堆作为第一级被用来分离浓海水中的二价离子;普通膜堆作为后两级用于后续的浓缩,最后蒸发处理制取粗盐.两种类型的单价选择性膜(CIMS/ACS、CSO/ASV)用于比较二价离子的分离性能,在相同的条件下.通过实验发现:无论是最终的二价离子浓度还是分离效
构建了零价铁亚硫酸盐体系,并在氧气参与的条件下用于降解X-3B.X-3B的降解主要是由于自由基的形成,SO4-在污染物的降解中起主导作用.当在该体系通氮气时,90min时X-3B的降解率低于5%,表明氧气是产生自由基的关键因素.零价铁和亚硫酸盐的最佳投加量分别为0.5mM和1.0mM,二者过量的投加均会进一步消耗自由基.当反应为pH为4-6时,HS03是体系中主要的离子形态,可以将三价铁离子转化为
海水淡化技术是目前得到淡水资源的重要途径,而采用最多的就是膜法反渗透海水淡化方法.在这种方法中输入量的控制决定着整个海水淡化过程是否能够稳定有效的运行.在本文中使用模型预测控制(MPC)方法,并且考虑了三个输入量:浓度、压力、流量.为了观察其优劣性,将这种方法与传统PI控制作对比并得出采用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可以节省调节时间,提高了效率.为了进一步阐述MPC控制的优点,将目标值设定在正负30%以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