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汉时期中国西南地区犀的分布

来源 :2000年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makule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国秦汉时期中国西南地区有适合犀生存的生态条件.当时犀以其物用,被看作这一地区的经济资源之一.由于气候条件的变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犀分布区的北界逐渐南移.而发掘历史文献资料所作犀分布区变迁示意图中看到的这一界线并不完全遵依纬度而呈示较显著的曲折,有多种原因,其中包括贡献贸易所受到的交通条件的局限,而地貌因素的作用当然亦值得重视.西南地区的犀作为经济资源仍然受到重视,与这一地区的生态条件的变化没有长江下游地区急剧有一定关系,也与这一地区的人类猎杀的活动没有长江下游地区惨烈有一定关系. 讨论有关现象,有益于通过对中国古代生态环境的考察,深化历史自然地理的研究,也有益于从宏观文化学的角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他文献
近代丽江纳西族商人的成长兴衰,是纳西族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商人们如火如荼的商务活动不仅为近代丽江及周边地区商业的发展繁荣、滇藏贸易的持续发展作出了卓越
会议
目的前期工作发现一些碱基6位胺取代2’,3’-双脱氧-2’,3’-双脱氢鸟苷(D4G)和2’,3’-双脱氧鸟苷(dd G)在体外实验中表现出良好的抗HIV活性,而碱基6位胺取代的L-D4G/dd G却
淮河流域21世纪水利发展总目标是:用50年时间,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不危害环境和后代人利益的前提下,完成防洪安全、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三大保障体系建设任务。本文论述了
会议
目的合成DPP-Ⅳ抑制剂特力利汀并进行工艺优化。方法以N-Boc哌嗪、双乙烯酮为原料,经过缩合、环化和脱保护得到中间体1-(3-甲基-1-苯基-1H-吡唑-5-基)哌嗪;以反式-4-羟基-L-
1940年和1941年,日本张家口经济调查所对察哈尔盟及锡林郭勒盟进行了草原和土壤的调查出版了二份调查报告。本文对此作出介绍,内容包括:半农半牧区、荒漠与沙地草原、中部地区
目的合成一系列含二茂铁基的Schiff碱类化合物,并测定其体外抗真菌活性。方法以二茂铁为起始原料,经乙酰化、氧化、酰化、肼解制得中间体二茂铁甲酰肼(1);以各种4-取代的苯硫
目的对了哥王(Wikstroemia indical)根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
本文通过使用历史地理学的综合研究方法,在北魏(AD386--534)一个时代进行历史文献记录的分要素考证研究,取得的结果是:本时段内,库布齐沙漠沙深、面积广大,毛乌素沙地已有风成沙
会议
2014年12月19日由BioCryst制药公司开发的帕拉米韦(peramivir)由美国FDA批准上市[1],其剂型为静脉注射液,商品名为Rapivab.帕拉米韦是一种以流感病毒表面糖蛋白神经氨酸酶为
期刊
@@
关于战国时期诸侯国的疆域演变,向称难治,特别是对于一些较小诸侯国的疆域变动情况,由于相关史料极其有限,则更鲜有人涉猎.然而,倘若因此而忽视这方面的研究,无疑会阻碍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