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15例体会

来源 :2006年浙江省医学会微创外科学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hasha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在二孔法微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基础上,开展一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 方法 自2005 年5 月始对15 例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行一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器械采用WOFL 带5mm 操作孔的00 腹腔镜以及国产特制器械。手术方式:体位采用头高足低、左倾位、双下肢分开,操作者站于双腿之间。脐部用10mm 鞘管,入镜后,在右腋前线第七肋间隙腹壁穿入带线的直三角针,穿越胆囊底部浆肌层反复二针后用腹壁外露的丝线作牵引提紧胆囊显露胆囊壶腹部,用同一针线穿过胆囊壶腹部浆肌层从右腹壁引出,提紧显露胆囊三角。游离出胆囊管及胆囊动脉;方法一:(早期)胆囊动脉用电凝阶梯状夹闭后离断。在剑突下偏右侧腹壁穿入带中号丝线的直三角针,将线引入后取出三角针,用分离钳引线绕胆囊管打三道结,剪断胆囊管。方法二:用特制4.5mm 钛夹钳分别夹闭胆囊动脉和胆囊管,剪断胆囊管和动脉。电钩剥除胆囊,自脐孔取出。 结果 本组15 例,其中2 例因出血或炎症中转为普通腹腔镜完成,余均一孔法完成。手术时间:方法一在1 小时半至2 小时半左右、方法二在四十分钟左右完成,术后无上腹创口疼痛,无手术并发症。与普通型相比,术后无剑突下疼痛、除脐部切口外无上腹部切口疤痕故腹部美观度好。但术后肠功能恢复、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 结论 一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与普通型相比,创伤更小,几乎无疤痕。虽手术操作难度有所增加、手术时间延长。但经器械改进及适当掌握适应症,临床应用切实可行。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妇科和普外科腹腔镜联合手术可行性及应用原则。 方法 回顾分析自2003 年 1 月至2004 年12 月实施跨科腹腔镜联合手术22 例,均先完成腹腔镜下外科手术,再完
会议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扩张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其术后32 例出现胆总管扩张的临床资料。 结果 本组32 例
会议
以对硝基甲苯为原料,经磺化、氨化、氧化关环、醇解、氢化还原等反应,合成了未见文献报道的15个新型2-甲氧羰基-5-取代苯甲酰胺基苯磺酰胺化合物,通过HNMR 谱及质谱确定了化合物
宫内节育器(IUD)一次性置入宫腔,可避孕多年,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可逆的节育方法。放置IUD导致子宫穿孔、IUD异位是较罕见的并发症。我院自2 0 0 0年以来共收
据我们了解,人体特异功能的研究,在全国正稳步然而又是蓬勃地发展着。这里发表的一组文章,是北京师范学院与中国科学院物理所、高能所、声学所等单位的十余位科学工作者对特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阑尾切除术(LA)的疗效、适用性及优越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 年1 月至2006 年1 月间进行的25 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阑尾切
近年来,国内外对手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并发症的研究逐渐增多,但目前国内对腹腔镜手术后发生 DVT 的文献报道并不多。本文对 120 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病例比较
目的 检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术后胆囊收缩素(CCK)的变化并分析其相关因素。 方法 2003 年4 月至2005 年2 月,我们对200 例在我院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病人,分别于
会议
去甲泽拉木醛(Demethylzeylasteral)是20世纪90年代从雷公藤根皮中分离得到的有效成分,20余年来各国学者对其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经查阅了PubMed和CNKI中论文发表情况,截止20
期刊
目的 阐述了腹腔镜下处理困难的胆囊三角的5 种情况及其处理方法。 方法 全身麻醉气管插管,采用常规三孔法或四孔法,针对处理困难的胆囊三角的5 种情况:胆囊管增粗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