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对外经贸发展比较研究

来源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domx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北各省区对外贸易发展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各省区所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导致对外贸易条件和发展水平差异大,经贸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还不够宽泛,对外主要贸易市场具有一定的重叠性,对外贸易额还比较小,利用外资水平低,出口商品中高耗能产品多、附加值低。因此需要加大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力度,努力提高外贸产品附加值,面向穆斯林世界开放,加大特色优势产品的对外贸易,成立专门的研发中心,大力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口岸建设,大力发展口岸经济,规范出口市场中介组织建设,加强行业协会管理,大力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开拓新兴市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先行获得制度优势。
其他文献
节庆活动是21世纪快速成长的观光项目之一,消费者投入大量时间及金钱参与,政府亦藉此营销城市、促进经济或凝聚共识.1980年起,节庆活动议题广受探讨,参与节庆不再是单纯休闲活动,其隐含价值或效益追求,「价值」有助产品选择时做出决策,影响态度及后端行为.
通过对漳州钻石大酒店的在岗员工就员工满意度的24个变量进行问卷调查,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借用SSPS统计软件,对208份有效问卷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漳州钻石大酒店的员工满意度的整体情况,并对影响满意度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对其管理提供帮助并辐射到其它酒店。
城市群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是整合城市群内部资源,促进城市群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先决条件与必要环节。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组团并起的新兴城市群,对其内部经济差异进行测度分析尤为必要。本文首先梳理了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并做了简单归纳37与评述。然后通过对标分析,研究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外部发展环境与经济特征,并综合运用标准差指数、变异系数、锡尔系数测度了2002—2012 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总体以及四大子
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实现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的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本文在分析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机理的基础上,探究国外“三化”发展路径,剖析我国“三化”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我国中部地区为例,针对“三化”协调中的土地供给矛盾提出建言。以期对我国不断深入的“三化”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我国的城镇化主要是由工业驱动发展的。从整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看,目前我国仍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这就导致工业作为推动我国城镇化的基本动力,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改变的。因此,我们国家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工业化处于中后期阶段”这是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现实基础,是无法改变的。对我国来说,只能在这一现实选择下,既要搞好工业化,还要走好新型城镇化,那么,在工业化的中后期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镇化的发展成为十八大的改革重点,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力.我国资源型城市占全国建制市总数的17.8%,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我国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基础产品,为我国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国民
城镇化与流通产业在理论上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但是实践中流通产业并没有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得到相应的发展。现实中,城镇化对流通业的发展具有正反向。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以中国人口普查资料为基础,利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在城镇化和消费方面的相关数据,分析了城镇化对消费变动的影响,主要结论是:(1)考虑城乡收入差距并把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化水平的乘积作为一个独立变量,在1978-2010 年期间,城镇化和城乡差距对最终消费率的提高,其长期和短期影响都为正。而其他情况下,城镇化水平对最终消费率的影响都不显著,而且,城镇化水平和城乡差距的交互作用对消费率提高不为正。(2)
县域经济竞争力是县域发展综合能力的体现。通过建立县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55系,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进而构建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模型,从竞争实力、竞争潜力和竞争基础三方面对皖江城市带36 个县的县域竞争力进行综合研究。结果发现,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可以分为强、中、弱三个梯队六个发展层次,县域经济竞争力空间分异明显,总体呈现出东部皖浙、皖苏交接区域和核心城市合肥、芜湖周边县域经济竞争力明显强于别的县域的
在全球化和地方化共同作用下,经济活动的去地方化现象越来越受到关注。与一般的产业转移概念不同,去地方化着重强调企业受到某种作用脱离地方生产网络,进而对地方生产网络产生影响的过程。影响企业去地方化的力量既有来自全球和地方的,也有来自企业自身的生产范式的变革。目前关于去地方化的研究多集中在欧美国家,且多是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的视角,而对于由企业生产范式变革引起的去地方化缺少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建立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