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苏州实践

来源 :首届农耕文明与乡村文化振兴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boy0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苏州经济发展的重要亮点,苏州始终把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与重要抓手,通过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使苏州新型城镇化布局更优化,城乡土地资源的配置更科学,生态文明建设更完善,城乡社会保障更均等.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改革发展,使得现代农业更有活力,农村更有实力,农民更加富裕.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的精髓在于改革创新,在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逐步破解了谁来种地、农民如何持续增收、农民如何走向新合作、农民如何分享土地增值收入、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在制度上如何统一、新型城镇化如何推进等一系列难点、重点问题.
其他文献
胡村丧葬仪式的变迁也表明,地方性仪式如果没有外力的推动便会按照既定的规范和标准进行。当国家正式权力深人基层社会中时,基层政权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当国家政策与地方非正式规范发生冲突的时候,就更需要基层政权的力量,但这种力量的发挥可能会遇到来自体制内外共同的阻力。国家权力在渗透到基层试图改变民众日常生活的过程,其实是各种力量之间的相互博弈。在这种博弈中,如果不给予基层政权足够的支持,保证其能够
私塾,一个曾经是先辈们“知书达礼”的启蒙起点,是传承客家“耕读文化”的重要场所.许多从私塾启程的广东平远人,不负故乡厚爱,一展济世雄才.唐代有进士黄僚;明代有进士、“赐一品大夫”韩元勋;清代有进士刘述元、谢升庸、姚璋、萧汉申、吴湘等.到了近代,平远涌现了一批辛亥革命者,有广东北伐军总司令姚雨平,同盟会员姚海珊、姚万喻等.
本文重点就放在市民意识与小农意识的区别和冲突上,以汕头市陈厝合村作为例子来剖析小农意识、市民意识各自的来源和特征,以及两者在实际生活中的冲突,从而探求出一个调和两者,使城中村居民融入城市的方法。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建设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随着农村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乡村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开始从传统的“乡土社会”逐渐过渡到了“后乡土社会”,逐渐显现出了“后乡土性”:中国传统农村是安土重迁的,具有很强的不流动性,村庄这种不流动逐渐演变为流动,城乡之间的二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国家全面介入乡村,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重建乡村社会秩序的进程.通过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一系列制度的安排等方式,国家权力下沉、渗透到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之中,形成了国家主导乡村社会的局面,构筑起了乡村治理的制度保障和社会基础,绘制出了乡村治理的蓝图.这一时期的乡村治理模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后来农村发展的格局,是当代农村社会形貌的重要历史根源,当今农村社会
本文尝试从宋元以来珠三角地区区域社会演变的角度,借助地方志和族谱等记载,梳理番禺县简子显从“亦巫亦道亦佛”到“亦祖亦神”故事与形象之建构,及番禺大谷围地方社会的关系。
本文拟围绕武林徐氏《诵芬咏烈编》中涉及女性的文献,考察其编撰原则和叙事模式,以探寻其中的编撰心态,亦即由此折射的家族文化记忆构建心态,进一步探究在此过程中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的交互影响,以及影响家族文化记忆构建的个人因素。
现在谈生态文明建设,谈乡村振兴,首先想到的就是发展经济,要绿水青山;重在物质和环境条件的改善,所以说乡村振兴关键是生活水平的提高。谈生态,谈环境,首先想到的也是“硬的东西”,实打实的物质:空气好了,污染少了,绿水青山多了。这是没有异议的。但事实上,除了物质的满足以外,精神的满足是更高层次的需要。人的幸福感的制高点不是物质的满足,而是精神的满足。幸福乡村、美丽乡村不仅仅是物质条件所带来的幸福和美丽;
本文通过梳理“新乡贤”概念及发展现状、国家介人基层事务的已有研究,厘清“新乡贤”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间题:国家怎样以新乡贤为媒介,介人基层治理、服务基层群众,促进乡村振兴,通过对江苏省赣榆区、泅洪县、金坛区三个县区的调研来回答这个问题。
2018年10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强调“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走向现代化”.这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的新的重要部署,也为包括文化振兴在内的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路径指引.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环境基础、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工作基础、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乡风文明则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础和灵魂所系.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主干,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