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软组织角度谈颈椎病的治疗

来源 :第六届粤港澳台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暨2015年广东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v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颈椎病定义:因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本身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临近组织、并引起各种症状和(或)体征者,称之为颈椎病.(疼痛学诊疗指南)颈椎病是由颈椎和/或颈椎间盘的退行性病变,累计周围组织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颈椎病病理机制包括机械压迫学说、生物力学平衡失调学说和炎症介质学说,颈推病的发生(特别是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和颈部软组织关系密切。颈椎病的发生最早受累的应该是颈椎的肌肉筋膜等软组织。通过对颈部软组织的早期干预治疗,能使大部分颈推病患者获益。在颈推病治疗过程中对颈椎旁软组织的治疗必须予以重视。
其他文献
目的:探索对同时性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胃癌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报道1例同时性AITL及原发性胃癌合并嗜血细胞综合征(HP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结果:患者经过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联合COEP及更昔洛韦化疗,肝功及胆红素降至正常,EBV拷贝量转阴,全身肿大淋巴结消失,达到完全缓解(CR),无病生存40天,仍在治疗中.结论:AITL为少见淋巴瘤类型,尚无
目的:本研究探讨老年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本院1999年6月到2013年6月收治的12例60岁以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患者中初诊时中位年龄75.5岁.所有患者均有合并症,其中以高血压最常见,有的(3/12)甚至合并第二肿瘤.共9例患者接受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5例PD(例1、2、3、10、12总生存期分别为107个月、64个月、174
目的:探讨Netrin-1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multiple myeloma,MM)骨髓单个核细胞及血浆中的表达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分离32名骨髓瘤患者和24例正常对照的骨髓单个核细胞,通过RT-PCR和Western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其中的Netrin-1的mRNA和蛋白表达.同时抽取其外周血,利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两组标本中的分泌型Netrin-1的表达.结果:Netrin-1在MM患者的单个
目的:研究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预后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20例NHL的发病情况、起病部位、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实验室相关资料、治疗和预后.结果:男305例,女215例,年龄2.5岁~91岁,平均发病年龄55.1岁.结性淋巴瘤314例(60.4%),颈部、锁骨上淋巴结最常见;结外淋巴瘤206例(39.6%),胃肠道最常见.免疫类型:B细胞性327例(62.8%),T细胞
Double hit lymphomas(DHL)指同时存在MYC重排和一个额外基因Bcl-2、Bcl-6或CCND1易位的一类具有高度侵袭性的B细胞淋巴瘤.其临床表现具有乳酸脱氢酶升高、骨髓受累、Ann Abort分期晚期、B症状、结外受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等特征.最近的研究已经将该定义扩展为包括MYC/BCL2蛋白共表达的淋巴瘤.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用细胞遗传学方法定义DHL的发生率为5-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在临床表现、免疫表型等方面具有高度异质性,其治疗方案多样化,年轻、中高/高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取得重要进展,现将一线治疗方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地位、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的研究进行阐述.
目的 我们与德国柏林大学Charite医学院合作,对其研制的新一代选择性小分子蛋白酶体抑制剂BSc2118抗肿瘤活性及其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方法 采用cck8及流式细胞术检测BSc2118对初治、复发的原代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及细胞系MM1S和MM1R的存活、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检测BSc2118处理的MM细胞周期、凋亡、自噬、上皮间质转化(EMT)
会议
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DLBP):是指腰椎间盘内部结构和代谢功能出现异常,如退变、终板损伤或释放某些因子,刺激盘内的痛觉感受器所引起的腰痛。发病机制包括椎间盘内化学物质的刺激、椎间盘内机械压力变化和椎间盘后纤维环出现裂隙,目前尚无诊断金标准,可采用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包括神经阻滞、椎间盘内注射疗法、臭氧注射疗法等微创疗法和手术治疗。
本文通过腰椎间盘突出、陈旧骨折性疼痛两个典型病例介绍了脊柱内镜在疼痛康复中的应用,操作流程包括穿刺、插入导针、拔出穿刺针、切开针孔皮肤6mm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897年,发现肉毒毒素,1946年,Schantz提纯出A型肉毒毒素结晶,1973年,Scott首先报告BTA对猴眼外肌有麻痹作用,引起医学界重视,开始研究,1989年,被美国FDA批淮用于斜视和睑痉挛,1993年,国内BTX问世,1997,偶然发现有治疗头痛的疗效,早期主要是用于肌肉张力过高引起的肌源性疼痛2003年,应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2006年用于PHN。造模后/提前给药均能一定程度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