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心区聚落建筑空间保存的适宜性研究

来源 :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暨可持续住宅建设产业化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va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系在确保延续建筑历史文化与重视当代生活空间需求的双重议题下,探讨都心区聚落建筑空间保存的适宜性,并以台南市五条港历史地区神农街传统街屋为例。文中以田野调查方式进行居住者对传统街屋空间的使用调查,以了解人们在现今生活形态下如何使用传统建筑空间与其调适做法,目的在试图推演以居住者生活文化观点的聚落建筑保存方式。研究发现,在重视当代生活空间需求下,应允许部分建筑空间进行更新改建,但需以“最低限保存空间”的策略来确保整体性环境的基本历史文化价值。在本案例中,为求保存传统聚落特色并符合现今生活使用需求,推演出的最低限空间保存为第一进空间、中庭的实质保存与保有第二进空间的使用。
其他文献
全球环境变迁下城市的规划设计应扮演减轻环境冲击之角色,本研究以高雄市为例通过整合定位、规划策略与评估方式,为高雄市生态城市建立新时代的发展策略定位,并提出自我评估方式,提供高雄市进行自我评估检核,创造具永续发展的理想都市生活环境。
都市土地使用情形与其开发过程息息相关,每种土地都有其适合的使用方式,由于内湖区的建设蓬勃发展,导致环境的改变,增加整体绿色面积,不使人有身处在水泥城市的压迫感之中,故本研究主要在探讨都市于持续发展中,如何能保持其整体绿环境,以减轻环境的负担。早期的都市土地开发,较为缺乏永续的观念,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及破坏环境。所以本研究理论包括生态城市之永续理念、绿面积、遥感探测、地理信息系统为理论依据。本研究程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着极其复杂的交互耦合关系,协调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是国家发展规划的重要命题,也是开展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过去40年以来,台湾因经济快速发展及高度工业化,能源使用增加近20倍,工厂密度及单位面积能源的消耗率,在人口总数超过1000万的国家和地区中高居首位,西部平原大部分土地已被鳞次栉比的建筑、工厂、村庄及柏油马路取代,所产生的热岛效应可能是全世界最显著的地区
为了探索与分析住宅价格变化的趋势和特点,将二维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拓展为三维的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并以深圳市为样本区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不仅能够分析相关因素对住宅价格影响在空间上的差异性,还能够分析其在时间上的差异性,因此可以有效刻画出相关因素对住宅价格的影响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特点。基于该模型的住宅价格影响因素的作用规律分析可以有效提高住宅价格变化趋势分析的准确度与可解
不同收入阶层混合居住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目前实施策略的缺乏使其理论与现实存在距离。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数据收集及分析,从用户需求、社会背景、邻里关系和施工质量等四个方面探讨混合居住的整合规划策略,并通过阐释混合项目的发展过程——概念、准备、设计、审批、施工和营运等六个阶段,以及对每一阶段相应步骤的详尽描述,构建一个系统有效的框架,以促进混合居住的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
城市低收入阶层的住房保障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焦点,这要求我们冷静反思以往保障性住房建设。以迎接未来的建设高潮。本研究以中部特大城市武汉市为实证,选取华锦花园等近年建成的10个保障性住房样本小区,展开公众问卷调查,利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予以统计。首先比较保障性住房小区与其他类型低收入聚居地(如旧城待改造区、城中村等)的综合满意度,再分别考察小区居民对小区周边空间环境和内部空间环境及其各构成因子的
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鲁巷城市商业副中心的形成,原有工业的逐步外迁,城市环境的改善和高校的发展,武汉关山地区成为房地产开发的重点地段。作者试图通过对影响住宅价格浮动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结论,来指导未来的居住小区规划设计。
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政府通过其公营房屋制度,有效地解决了居民的住房问题。但中国内地的住房保障制度建设才刚刚起步,亟待完善。本文分析了香港公营房屋制度的成功之处,并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管理机构建构及公屋资源的合理分配等几方面探讨了其对内地的启示。
本文针对目前小城镇住宅发展中出现的产业化程度较低、集合效率不高、集合模式沿袭大城市而造成的不协调以及综合建造技术普遍落后等具体问题,在辽南地区的十几个小城镇进行了调研与验证。在小城镇住宅集合化的模式方面、综合建造技术方面,提出了以“3高3低”为技术原则的规划设计策略。集合化作为小城镇住宅产业化的基础,高效的集合化必然会推动住宅可持续化、产业化在小城镇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小城镇住宅集合化、产业
城市衰退在香港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政府及非政府团体因此付出很大的努力去重建那些失修的楼宇。不过,由于土地征集是一个棘手和冗长的过程,故此都市重建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虽然行使强制出售或征用权有助加快土地征集,但这种做法经常造成重建施行者和受影响住户之间的紧张。原有住户不忿私有产权被剥夺,有些住户更要求重建施行者把重建所带来的收益与他们摊分。此外,由于重建迫使住户流离失所,因而严重破坏社区网络。有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