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形态、定位: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三农短视频文化产品

来源 :清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H_5905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农短视频是信息文明时代和乡村振兴背景下一种新的三农文化产品,是农耕文明与信息文明在工具交融和文化展现上的共存。三农短视频的生成是政策、文化、经济、社会和技术多方合力的时代结果。文明互融、内容主导和价值延伸概括了三农短视频本身作为产品、内容作为产品和传统三农产品的网络转化三种形态。在乡村振兴的意义上,它具备文化传播、技术弥补和经济发展的多重价值。三农短视频研究内容的丰富性仍未完全展现。
其他文献
“欧洲文化之都”(European Capitals of Culture,简称ECOC)项目堪称欧洲文化产业的旗舰,是由欧盟委员会主导的每年一度的大型文化活动项目。运行35年来,该项目对欧洲文创产业发展、城市繁荣复兴、经济持续增长、居民身份认同都起到了突出的推进作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欧洲文化之都”项目的内容也呈现出科技与文化的融合特征。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城市活动形式如何体现?又如何发
会议
在文化认同全球化的后现代语境下,传统工艺的地域局限性成为横亘在大众和传承人之间的鸿沟,传统工艺陷入边缘化的传播困境。本文以抖音“非遗合伙人”计划为研究对象,结合媒介环境理论,运用案例研究法、文献分析法,指出短视频平台通过构建记忆储存场域、虚拟生态场域、交互参与场域、展销联动场域、兴趣培养场域,能够为传统工艺的保护、展示、普及、消费、传承赋能,在新兴媒介场域中实现全方位创新。
作家故居博物馆的数字化之路早已进入探索阶段,在政策导向、技术发展推动下,“后疫情”语境下的博物馆服务新形态崭露头角,场景式“云展览”“云体验”必将成为作家故居博物馆发展新的突破口,推进业态升级。数字科技赋能文化资源创意开发,向公众提供“线上+线下”的多元服务,提供重放文学现场的“临场感”,满足差异化的受众需求,为作家故居博物馆的研究、价值传播打开新的路径。
This paper intend to focus on the infusion of technology and culture,how it is enhanced in smart cities in Asia and Europe,by promoting and implementing green technologies with culture entangled to su
本文以参与式艺术的视角,观察疫情之后迅速建构并发展的云演艺场景,并从社会参与层面讨论作为公共空间的特征转变。云演艺场景在社会大环境下,以规模性的社交媒介为依托,通过资本方与政策方忽视的碎片空间搭建起社会参与性质的公共场景,从感官上重塑了公众对演出形式的固有印象,并积极寻找可能盈利的方式。
色彩作为传统商业街道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是影响人们感知街道空间品质和风貌特征最直观的视觉要素。传统商业街道色彩基因库的建设对切实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历史风貌特征和地域文化特色意义重大。本研究基于图像识别算法,通过K-means聚类分析获取色彩数据,建立街道色彩基因库,并从色彩基因图谱,色彩基因特征两方面探析其特征,以此为街道色彩更新管控中凸显色彩风貌映像,传承色彩文化基因提供理论基础。
在文化和旅游融合背景下,旅游理论建构与学科建设成为新的学术议题和现实话题。在智慧文旅理论构建中,信任理论尤为重要。正是由于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智慧文旅中的“信任不完全性”催生了智慧文旅中的“制度”建构的必要性,而智慧文旅中“制度”作为防备不确定的“后设”条件自身同时也呈现出“不完全性”特征。因此,智慧文旅中信任与权力寻租之间并非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有着复杂的演化进路。
文化是光影艺术的载体。本文从文创灯光出发,分析了其创意特点、表现形式及主体分类,明确其在城市形象传播方面的重要性。并基于叙事理论,以澳门光影节为研究对象,构建光影叙事框架,实际分析四条光影设计线路对于澳门遗产地形象传播的叙事媒介作用,并通过收集网络用户评论数据分析游客认知。研究发现,游客对于澳门光影节认可度很高,为今后文创灯光发展及遗产地形象传播提供借鉴。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媒介方式,已经日益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新媒体技术拓宽了博物馆的展示平台,为观众提供了一种综合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经验的观展体验。新的技术带来了新的艺术思想。博物馆中新媒体展示方式不仅仅是技术手段的革新,更是对传统博物馆展示思路和设计逻辑的挑战。博物馆通过观众的参与获得交互反馈,反映出新博物馆学对于“以人为本”的追求。
近年来移动端短视频爆发式增长,短视频对文化遗产地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作用逐渐彰显。文化遗产地通过短视频被塑造和传播的形象开始受到学者关注。本研究梳理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学等相关文献,提出“塑造-传播”文化遗产地形象研究框架。结合实地调研,选取天津市中心城区范围内的文化遗产地为研究对象,从抖音上爬取2019年、2020年发布的相关短视频数据,基于内容分析法,从总体特征、形象塑造特征、热门短视频传播特征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