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侏罗纪硅化木的向光性及其古地理意义

来源 :1st International Palaeogeography Conference(第一届国际古地理学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q123w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树木生长有向光性(phototropism)特征,是中学教材的常识。我国特种兵的"不使用指南针定位"特技,就是合理运用了树干"南大北小"原理。古地磁学者研究认为中生代以来华北板块发生过大幅度旋转。本文通过现生树桩和侏罗纪原位直立硅化木的向光性方向比较,开展跨学科式相互验证。根据北京、武汉、云南部分现生树桩的年轮形态观察,发现平原区树木年轮最粗大(向光性)的方向为SSW210°±5°。北疆东准噶尔将军庙附近盛产侏罗纪硅化木,作者观察到直立硅化木树桩的向光性方向与现代一致,证明准噶尔地区自侏罗纪以后没有发生地块旋转。北京延庆侏罗纪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中,保存有二个原位直立硅化木层位。受后期燕山运动强烈构造作用的破坏,目前仅在下层位中观察到硅化木的向光性方向为SSW230°,符合华北板块侏罗纪时的旋转方位。华北、东北地区侏罗-白垩纪正处在燕山运动的高峰阶段(165-136Ma),含有多个硅化木层位。由于涉及当代岩石圈构造演化和古气候热点问题(板块旋转、克拉通破坏、华北东部高原、160Ma"冰期"),需要多学科综合研究。从地球系统科学和地球生物学视野开展对硅化木的全方位深入研究,在我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和需要开展抢救性研究的紧迫感。
其他文献
三个大气循环系统,中纬西风带、东亚夏季风和冬季风,在亚洲东北部的气候演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温室期三者的变化规律及对亚洲东北部气候的影响还不太清楚.松辽盆地白垩纪沉积物对三个大气循环系统对温室期古气候的影响有较详细的纪录,本次研究选取松辽盆地晚白垩嫩一段1096.12m深处43cm长的连续岩心资料,利用灰度、XRF数据以及显微照片识别纹层,建立43cm长连续岩心的年一级的年代标尺,利用Imag
陆架边缘三角洲是三角洲的动态分类中一种比较重要的三角洲类型,已经成为科学研究和勘探开发的热点.根据驱动因素可将陆架边缘三角洲分为物源供给驱动型和相对海平面变化驱动型.珠江口盆地21Ma和13.8Ma时期具备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地质条件,通过对录井、测井曲线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从地形、相对海平面变化和沉积物供给三方面对21Ma和13.8Ma进行对比,对陆架边缘三角洲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21Ma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白云岩类型多样、成因机理复杂,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区域构造演化、沉积相研究成果,结合前人分类方案,首先根据形成时期将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白云岩分为准同生白云岩和准同生后白云岩两大类。进一步,综合运用岩心、薄片、阴极发光、荧光薄片、扫描电镜、地球化学资料,对上述两类白云岩进行细分。其中准同生白云岩,可进一步分为云坪型准同生白云岩、澙湖型准同生白云岩与微生物白云岩。云坪型准
陆内中欧盆地(CEB)二叠—三叠系界线(PTB)地层为陆相红层.从岩性地层角度而言,该段地层顶部是蒸发萨勃哈环境下沉积的厚约30m的镁灰岩统(Zechstein) Fulda组地层,底部是不含蒸发岩的干盐湖系统中沉积的厚150-200 m的斑砂岩统(Buntsandstein) Calv(o)rde组地层.这两套地层组内都穿插末端河流体系,并且,Calv(o)rde组的河流流量大幅度增加.本文重点
我们在江西修水发现了一个出露连续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剖面.对该剖面的研究揭示在距离Pr界线之下0.8米处,也就是Hindeodus changxingensis带(相当于标准层型剖面的Hindeodus typicalis带)之底处,有一次大的海平面下降事件.在整个Hindeodus parvus带内,海平面保持低位,或偶有小幅度上升.但在该带下部有一次较大的海平面下降事件.海平面在Isarc
中元古界雾迷山组是北京地区出露面积最大的地层单元,雾迷山组沉积时的原岩为灰岩,经后期成岩作用变成了白云岩.由灰岩转变为白云岩的过程中,部分原始的沉积构造无疑会受到改造或消失.虽然永定河流域雾迷山组中发现了一次大的地震事件记录,并且地震频率大约为20000到32000年,但剩存在白云岩中的沉积构造仍然表明雾迷山期的主体沉积环境从大地构造上讲为稳定性很强的边缘海环境.事实上,在地史过程中,雾迷山组也受
在中国东部胶莱盆地诸城断陷白垩系发现了多种类型的、脆性或塑性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下白垩统中发现的软沉积变形构造主要为波状褶皱、卷曲变形和震积不整合、底劈、液化角砾岩等,多为浅湖相的细粒沉积物在挤压构造作用下形成;而上白垩统软沉积变形构造主要为负载构造、球-枕构造、混插沉积构造、粒序断层等,是河流相冲积扇-洪泛平原粗粒碎屑沉积物在拉张构造作用下形成。分析表明这些软沉积变形构造主要是由古地震事件诱发形成
中国北方中生代盆地、陆相沉积-生态古地理与构造环境演化经历了五个阶段,即早中三叠世(1)、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2)、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3)、早白垩世中晚期(4)和晚白垩世(5),各演化阶段间为显著的区域挤压-变形构造事件间隔。阶段1(早中三叠世),华北北缘的兴蒙造山带在三叠纪早中期处于后造山构造背景,挤压和隆升作用依然强烈,是南邻华北克拉通上鄂尔多斯-华北盆地主要物源供给区。阶段2(晚三叠
目前,由地震液化和/或流化作用引起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在沉积学、构造学和古地震学研究中受到了大量关注。用振动台已经实验重现了震积岩中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较大型地震的直接记录受仪器数据和历史数据的限制;要识别史前地震需要先建立标准识别出地质记录中的震积岩。震积岩的地域分布有时与活动断层有关,因为距震中(震级已知)的距离,趋于与地震冲击引起的液化作用有关。震积岩用于古地震研究具有局限性。目前,对现代地震
右江盆地广泛分布深水台盆相沉积,本文对上泥盆统榴江组、下石炭统鹿寨组及中下二叠统四大寨组和他披组硅质岩进行主量元素和稀土元素进行了研究.其中,榴江组和鹿寨组硅质岩常具有高Al/(Al+Fe+Mn)值(0.38 ~ 0.94),为非热液成因.硅质岩常具有中等Ce负异常以及相对PAAS更高的Y/Ho值,表明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右江盆地已经演化为开阔的裂谷盆地.紫云四大寨组硅质岩常具有较高的Al/(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