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夏季高温的500hPa副高形势特征统计分析

来源 :2002年全国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dddm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1970~1990年7~8月共1302d样本资料对江西省夏季高温的500hPa副高形势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较大样本的分析,揭示江西省夏季高温与副高之间的一些统计关系,寻求预报着眼点.
其他文献
本文对2001年连续两次发生在河南省的以冰雹和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为主的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出在不同的天气背景下,强对流过程中的中尺度回波系统不同,对应的灾害性天气的种类和影响范围也不尽相同,两次过程的对比分析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有一定的警示意义.
2001年春沙尘天气对我国北方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给出了卫星遥感监测到的沙尘过程的图像特征和产生沙尘的天气系统云图分型,并初步分析了2001年多沙尘天气的气候原因.
哈尔滨市2001年4月7日至10日发生历史罕见的遮天蔽日、天空呈橙黄色的扬沙天气.本文分别从源地、输送通道等角度对造成7~8日和9~10日两次不同的扬沙天气的天气形势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提出有效的预报对策,同时为空气污染质量预报提供一定的依据.
本文运用带通滤波技术及OLR格点风资料,对二度梅雨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低纬地区纬向风异常与二度梅雨关系密切.中高纬度、中纬度南部低频槽脊的特定分布为二度梅雨的产生提供了大型环流背景.OLR分布表明低纬ITCZ重建及其异常是导致二度梅雨发生的一个重要特征.
通过1961~1999年的历史天气图普查,分析研究了700hPa高度场和温度场及地面的天气形势,归纳总结出造成黑龙江省大雪、暴雪的几种典型环流形势,对每一种形势给出预报着眼点和指标,同时对2001年的春季暴雪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和总结.
2001年夏季,重庆出现了一次全市性的异常高温天气,由于充分运用了V-3θ图,对此次天气过程作出了准确的预报.本文通过对此天气过程的分析,说明了利用V-3θ图中东风情况下的逆滚流气温异常偏高的原理,来预测高温天气是切实可行的.
通过一次典型强寒潮天气过程的动力诊断分析,提出了有价值的寒潮预报着眼点.并应用T106数值预报产品对预报因子作了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T106数值预报产品的PP预报方程.在1999年11月24、25日的试报中,10℃降温的预报评分达到0.70.业务应用中预报效果很好.
①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以下简称ECMWF)预报时效仅7天,不能满足中期预报的需要.②在大型环流转变或调整的过程中,难以从ECMWF的空间形势场中直观地看出其先兆,以致中期预报员不能及早预报出重大转折性天气过程的二个缺点.利用环流调整先兆容易在时间尺度演变中得到反映的特征和除环流调整初期阶段外,因大尺度天气基本满足位涡守恒或准守恒的机理所决定的空间尺度的演变基本可用时间尺度的演变来替换的特性,研制
通过对北京2001年8月23日的冰雹天气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研究局地地形效应对风场的作用.认为在短时预报中要考虑地形对中尺度系统的影响.
利用OLR资料,对近10多年(1990~2000)的南海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与OLR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南海热带低压能否发展加强成热带风暴与南海区及其附近OLR值的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