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性病科细菌培养结果与耐药性分析

来源 :第十届四川·重庆皮肤性病学术会议暨四川省医学会第十三次皮肤性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lin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皮肤细菌感染的菌种构成及部分致病菌的耐药情况,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大坪医院皮肤性病科从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分离培养的细菌共376株,并用EXCEL及SPSS分析细菌构成及耐药情况。结果:大坪医院皮肤科送检的标本中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菌分别为首位和第二位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呋喃妥因、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利福平、庆大霉素、左旋氧氟沙星、莫西沙星较为敏感;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表明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最为敏感。结论:从我们统计的数据来看,优势菌为革兰阴性菌。细菌感染类型的变迁和耐药情况值得引起大家的重视。本研究结果还提示在皮肤性病科经验性用药时可以优先考虑青霉素类或喹诺酮类药物,同时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其结果对抗生素选择有指导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腋臭手术时注意保护浅层毛囊对预防腋臭术后皮片坏死的效果。方法:根据腋毛区范围大小在腋窝中部顺皮肤皱襞分别设计2~3条长2~ 3cm的切口,皮下分离腋毛区及区外1cm区域,直视下去除汗腺,尽量保护浅层毛囊,切口间断缝合,皮片引流,弹性绷带适当加压包扎。结果:选取病例46例,共92侧,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现切缘感染、糜烂及皮片坏死。结论:腋臭手术保护浅层毛囊可有效预防腋臭术后皮片坏死。
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病(phakomatosispigmentovascularis,PPV)是一种以皮肤鲜红斑痣和色素性斑痣为特点的综合征.本病皮损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胚胎期神经嵴的血管舒缩神经细胞和黑色细胞发育异常所致.传统临床上分型为4型:Ⅰ型为鲜红斑合并表皮痣;Ⅱ型为鲜红斑合并真皮色素病(太田痣或蒙古斑);Ⅲ型为鲜红斑痣合并斑痣;Ⅳ型为鲜红斑痣合并真皮色素病及斑痣,其中Ⅱ~Ⅳ型可伴或不伴贫血
会议
报告1例基底样毛囊错构瘤。患者,女,51岁。主因右面部起皮疹渐增大2年就诊。皮肤科情况:右侧面部可见一约1cm×1cm大小的肤色斑块,斑块中央可见一约绿豆大小的黑色丘疹,表面无破溃、糜烂,边缘无珍珠状颗粒,质地中等,无压痛。皮肤病理检查提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毛囊周围可见大量基底样细胞团块,呈条索状或树枝状排列,边缘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其间可见鳞状细胞团,细胞无异形,周围间质疏松,毛细血管周围多少
会议
目的:本研究展示了中国西南地区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影响预后相关因素.为本地区恶性黑色素瘤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西南医院皮肤科就诊的82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具有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采用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分期系统(第六版)进行临床或病理分期.数据库包括病人如下信息:基本信息、预后以及治疗后的随访.没有患者被排除.以所
会议
随着光电技术和生物制品的研制、开发和应用,针对临床部分颜面部感染性、色素性、血管性皮肤病及皮肤肿瘤,应用传统外科手术联合光电技术、生物制品,对不同美容需求的患者给予相应的个体化治疗,达到去除病变兼顾皮肤美容的效果。
会议
目的:探讨疑似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患者中HPV亚型分布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导流杂交法检测339疑似HPV感染者外生殖器皮损(取自于包皮、尿道口、大小阴唇、阴道口和肛周)中的HPV21种亚型感染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39例患者中共检出217例HPV阳性者,阳性率为64.01%(217/339),其中单一基因型别感染占62.67%(136/217),多重基因型别感染占37.3
会议
目的:了解人兽共患癣菌病病原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情况.方法:对2013年10月至2014年11月收集的就诊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并临床诊断为人兽共患癣菌病患者和动物分离的皮肤癣菌,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的M38-A2方案,测定收集的临床菌株对灰黄霉素、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及氟康唑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结果:参考M38-A2方案进行体外药敏实验,灰黄霉素、伊曲康唑、
会议
目的:对人兽共患癣菌病进行病原菌鉴定,了解引起人兽共患癣菌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14年11月就诊于我科并临床诊断为人兽共患癣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和动物分离的皮肤癣菌,用形态学及生理生化学方法鉴定菌种.以微卫星序列(GACA)4为引物对菌株的DNA进行扩增,随后针对非转录间隔区(NTS)设计引物,用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方法鉴定来源于患者和动物间菌株的
会议
目的:报告AIDS继发新型隐球菌感染1例.方法:分析1例AIDS继发新型隐球菌感染患者诊疗经过.结果:该患者为HIV阳性病人,女,39岁,长期广东汕头打工.因全身皮肤起丘疹、结节伴间断咳嗽、咳痰4月,反复头痛20天,发热15天于2014年2月3日于我院住院治疗.查体:38.7℃,脉搏:83次每分,呼吸:21次每分,血压:110/78mmHg.急性面容,精神差,颈部可触及数个直径约0.5cm大小肿大
会议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人体所引起的一种慢性的性传播疾病.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2014年我国梅毒报告455,818例,报告发病率33.64/10万,居甲乙类法定传染病第3位.该病发病率高,传染性强,危害性大.近年来,该病伴随HIV流行其临床表现及转归更为复杂.隐性梅毒、神经梅毒、血清固定等问题成为临床医生面临的棘手问题.本人就这些热点问题与各位同道进行探讨,并与大家分享其应对策略和处置措施.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