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正主义堡垒内部的斗争--中苏冲突背景下留苏学生的历史考察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第九届研究生世界史冬季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jxbj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是中苏关系在充满争执和分歧的道路上渐行渐远的一个时期.双方之间的矛盾从最初的试图掩饰逐步发展为公开的论战,并由理论上的口诛笔伐演变为在各个层次上发生的实质性对抗.而此时尚在苏联求学的中国留苏学生群体的处境也变得愈发复杂.根据来自国内的指示,除了继续自己的学业,他们还必须顶住苏联政府的压力战斗在反修斗争的最前线.而对于中国政府来说,中国留学生在苏联的坎坷遭遇则成为将中苏党际冲突扩展至国家层面的有力借口,中国方面在试图寻求来自国际层面的支持未果之后,随即将斗争运动引入国内,掀起了自中苏论战以来的第一次反苏浪潮.原本作为中苏友谊与合作产物的留苏学生,其所被赋予的政治使命已然超过了学业的价值,并成为中苏关系从恶化直至破裂的一个重要因素和见证.
其他文献
课堂是小学生接触英语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阵地,现如今很多英语课看似非常活跃,气氛热烈,场面精彩,但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所学的语言知识
英语作为中职教学中的基础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通过教学达到一定的情感目标,促进学生的思维成长。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视角,打破了传统只重语言
在古代胡里安人信仰的神灵中,有不少源自于古代两河流域地区的神灵,而埃阿神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位.本文从胡里安人的神话作品和古代两河流域的神话作品出发,通过对两个地区
文章介绍了类型电影的文化逻辑与中国当代类型电影的文化语境,指出“类型化”不等于“好莱坞化”。就类型本身的建构而言,中国电影始终没有放弃对“中国式”类型的探索与建构。
本文以修昔底德(Thucydides)所着之《伯罗奔尼萨战争》(The Peloponnesian War)为对象,讨论西元前431年伯罗奔尼萨战争中雅典帝国的政治或军事领导人:伯里克利、克里昂、尼西
关于喜剧电影的讨论是新中国针对电影样式展开的第一次比较集中的电影批评。这次讨论基本上是在未受意识形态过多干扰下进行的,讨论也基本是在电影、喜剧美学层面进行的。讨论
本文通过分析好莱坞科幻片中的国族想象来探究科幻片中镜像中的“美国梦”。科幻片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它的范围界定是相当的宽泛和模糊的。学者们对于科幻片是基于科学原理和
传统的电影类型概念来自于大制片厂制度下的经典好莱坞电影,它根据制作、发行、放映体系来获得观众对于一部叙事电影的反馈,并由此建立起一套被反复证实有效的叙事惯例以保护其
艺术大师齐璜白石五十七岁时曾说过:“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已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问快心时也。”又说:“获观黄瘿瓢画丹,始知余画犹过
《北京遇上西雅图》的创作缘起,是美国女编剧诺拉·艾芙隆于1993年编剧并导演的爱情喜剧片《西雅图夜未眠》(Sleepless in Seattle)。二者构成明显的互文和对话关系。二十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