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收缩现象与收缩度测度:理论,实证与规划应对

来源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ai_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和城市经历着不同程度的人口和经济增长的衰退,这种城市收缩的现象逐渐受到不同层次政府的重视。我国仍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是否有城市已经开始呈现收缩现象?
其他文献
长江经济带既是一条交通物流经济带,又是一条城市区域经济带。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城市集群空间网络结构与空间合作路径进行分析发现:(1)长江经济带城市按交通物流竞争力可分为一类中心城市、二类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和边缘城市四个层级,上中下游分别形成成渝城市群、滇中、黔中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等城市小群体。
探讨长三角企业区域间迁移流动演变趋势和特点,可以为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区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利用江浙沪工商企业注册数据(1981-2013 年)和上海中小企业迁移意愿问卷调查数据等资料,探讨了长三角江浙沪区域间企业的迁移流动演变态势、企业迁移意愿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剖析了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策略。
基于长江经济带2001-2013 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统计与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反映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空间效应的时空演化特征并揭示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存在非常显著空间正自相关,区域间呈现倒“U”型空间集聚特征,下游与中上游地区经济差距逐渐扩大。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区域,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本文以2006-2013 年长江经济带126 个地级市的人口、土地数据为基础,从省域视角和地级单位视角,采用熵值法、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和均衡发展模型测度其人口城镇化指数、土地城镇化指数、协调度、发展度和协调发展度,并对其协调发展度进行聚类分析,运用ArcGIS9.3 得出二者协调发展度的空间分布图
2015 年4 月,国务院批复实施《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充分肯定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指出要努力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支撑、全国经济新增长极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城市群,该《规划》也成为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首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
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成为我国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生产性服务业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城市空间重组和用地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特征和空间差异对武汉城市圈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武汉城市圈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难以发挥“中部崛起之支点”作用;同时在空间结构上存在极化现象,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仙桃、天门等城市。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城市创新职能成为研究热点。基于知识产出,参考城市职能的研究方法进行城市创新职能研究,利用城市职能创新指数及城市职能专门化指数,在与中国城市创新能力位居前列的上海、深圳、广州、天津等城市比较的基础上,对北京城市创新职能结构和强度进行分析。
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在大城市的集聚可以产生显著的规模经济,但这种影响对不同技能的劳动力来说并不完全相同,从而城市内部的收入分配差距会随着城市规模的变化而改变。
城市化作为复杂的运行系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明确城市化的真实水平及其空间效应,对于未来城市化的高质量运行具有重要的牵动作用。本文以中国30个省市区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区域,对其2002-2011 年间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实证检测其空间效应,得到如下结论:①2002-2011 年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但仍低于当前中国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与三大经济板块的发展相类似,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非农产业比重的显著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至2013 年,我国城市化水平达到53.7%,中国已经进入初级城市型社会.中部地区作为我国农业重地,自21 世纪“中部崛起”战略正式提出以来,其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逐渐加快,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复杂的社会发展问题,多数城市的城乡差距问题不断加剧,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