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患者24小时动态脑电图监测的临床观察和护理

来源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首届全国代表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shi5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癫痫是临床常见的疑难症之一,具有顽固性、突发性、反复性等特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病因复杂,需长期服药治疗.本科自2001年8月-2003年12月,对50例患者行24小时动态脑电监测,同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及防护手段,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本文就护理体会进行了总结.
其他文献
本院自2001年2月至2003年3月间,对危重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术后行亚低温治疗,旨在探讨亚低温对危重型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
济南军区总医院采用显微镜下侧裂入路救治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12例,效果较好,本文进行了总结分析.
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在脑出血的外科治疗中前景广阔,徒手定向血肿碎吸已经逐渐开始应用,且术中粉碎血肿,术后注入血肿液化剂引流未粉碎血肿是一种完善的方法。作者自2002年5月-2004年5月采用血肿碎吸、尿激酶液化清除高血压脑出血所致的颅内血肿102例取得了了较好的疗效,总结了一定的经验。
帕金森病(PD)立体定向手术的关键在于靶点的定位.解剖定位由于术前CT或MRI定位系统误差、术中脑移位以及个体差异,常有一定的偏差.根据靶点的电生理特性用微电极系统来验证靶点,可最大程度的减少误差,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由于临床实践中对正常人的研究较少,通过记录猴Gp的电生理变化,可以推断出正常人的电生理特性,可以在手术过程中进行核团的功能定位及作为日后猴PD制模前后、治疗前后脑内核团神经电信号发生变
目前经蝶垂体腺瘤切除术已成为垂体腺瘤的主要手术方式,其最严重的术后并发症是脑脊漏,如果处理不当可导致长期脑脊液鼻漏,脑膜炎,经病人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影响.常见的并发症是手术过程中出现的脑脊液漏以及术后脑脊液鼻漏,经蝶术中脑脊液漏往往影响肿瘤的全切除,以及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本文回顾性总结了北京协和医院2000年10月至2002年4月期间270例垂体腺瘤经蝶手术过程中出现脑脊液漏的31例病人,分析
作者从2004年4月至2005年8月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蝶骨嵴脑膜瘤15例,其中蝶骨嵴内1/3脑膜瘤8例,效果满意,本文结合显微解剖进行了总结。
颅咽管瘤为累及下丘脑的良性肿瘤,将其手术完全切除有治愈的可能性.但手术效果取决于医生对肿瘤与下丘脑、垂体柄和视神经结构之间复杂关系的认识和保护,多年一直为神经外科医师极其关注.作者从1995年起对278例手术治疗的颅咽管瘤进行回顾分析,本文进行了介绍。
颅脑损伤是当今重要死因之一,且致残率高.这一现实已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关注.手术是治疗颅脑损伤的重要手段之一.良好的暴露是颅脑手术成功的关键步骤。本科于1999年5月-2005年5月用改良翼点入路治疗额颞部颅脑损伤103例.获得较好疗效。
创伤性非断离轴索损伤(Nondisruptiveaxonalinjury,NDAI)是在损伤时或伤后一小时内轴索保持连续的一类损伤,在弥散性脑损伤中特别是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axonalinjury,DAI)中普遍存在,新近用免疫组化研究表明,无论是发生在动物还是人的NDAI,在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发生序惯性继发轴索肿胀并断离形成轴索球,即轴索的第二次切割(Secondaryaxot
无论在平时还是战时,重型颅脑损伤发生率都很高,占全身伤总数的10﹪~20﹪,死亡率高达35﹪~60﹪,在战伤阵亡中颅脑伤居首位。本文在建立弥漫性损伤模型、二次脑损伤模型和次声损伤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等先进技术,从基础理论方面对弥漫性脑损伤及其合并二次脑创伤、次声脑损伤、兴奋性氨基酸以及mG1uR1,表达变化、受体拮抗剂和激动剂对损伤后脑组织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较深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