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雨夹雹过程中C波段双线偏振雷达极化变量特征分析

来源 :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unkenL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北京20111年发生的冰雹过程,统计分析冰雹发生时0.5~4km 以下各变量的数值范围,结果表明:1)通过对北京20111 年发生的冰雹过程各物理量数值范围进行统计分析,分别得出了在冰雹发生时中层和低层雷达探测参数的数值范围,与Straka 等给出的数据略有差别.2)分析了2011 年8 月9 日北京一次冰雹过程中各变量的图像和数值分布特征,发现:a)对测站开始出现回波,但数值小于15 Dbz 时,差分反射率接近0dB 的.大雨和冰雹一同出现时,ZDR 会达到8.01dB.在冰雹区后面,沿着雷达径向,会出现小于-3.5dB 的区域.这是因为电磁波经过强回波区后,水平电磁波比垂直电磁波衰减要强,导致ZDR 迅速变为负值.b)在强对流开始发展初期,KDP从1.0°/km 以下的数值逐渐增大.出现雨夹雹时,KDP 在4.0°/km 以上,观测最大值为5.71°/km; 而当冰雹结束后,KDP 迅速减小到3.0°/km 以下;随着反射率减小,降水减弱,KDP 逐渐减小到减小1.0°/km 以下.c)在没有冰雹出现时,降水较小,相关系数小于0.9;而冰雹出现时,近地面相关系数在0.85~0.95 之间,最小数值0.85.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气象为农服务的需求,建立了C/S 结构的农业气象综合业务服务系统。服务器端为依托农业气象综合观测网络,建立的规范化农业气象实时数据库。客户端由主框架与子模块组成。主框架是基于4 类初级数据产品的数据综合处理与分析工具,并制定了主框架与子模块的通信与配置接口。子模块为农业气象模型驱动模块,即按照主框架技术约定与通讯接口,以标准化的农业气象综合数据库为输入,以规范化的初级数据产品为输出,并提交
根据广西水稻生长发育对气象条件的要求,结合广西多年在水稻相关方面的研究,分析确定了广西种植水稻的关键气候因子以及气候区划等级指标。采用广西89个站点1961-2009年的气候资料以及对应站点的经度、纬度、海拔高度等基础信息数据,应用GIS技术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区划指标因子的空间分析模型,推算出气各象要素分布,并依据水稻种植区划等级指标,对广西水稻进行种植品种气候区划,划分为晚熟双季稻适宜气候区
本文利用京、津、冀区域80 个气象观测站196l~2010 年观测资料.重点分析了河北省冬小麦种植区的积温、生育期及负积温的时空分布、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小麦越冬前的积温及生育期、返青后的积温及生育期,总的分布呈自北向南增加的趋势,小麦越冬前积温增加最多的是东北部,平均每10a 增加13.0℃,增加最少的是中部,平均每10a 增加8.4℃.小麦返青后的积温增加最多的是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及农业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比较分析方法,对秦皇岛市2009 年11 月-2010 年4 月影响农业生产的低温、寡照、降雪等灾害性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0 年冬春气温偏低的程度和维持时间之长为近年来少见。其特点为:低温持续时间长、降温频繁、寡照次数多、降雪灾情重。初冬强降温、冬季持续极端低温、春季低温霜冻和连阴寡照等异常气候对当地越冬作物、设施农业及果树造成了不利影
2012 年5月16日下午淮北地区出现了一次以雷雨大风、冰雹为主的强对流天气,最大风速达到18 米/秒,冰雹最大直径20mm,共造成9.3 万人受灾,因灾死亡一人,房屋损毁50间,农业受灾面积13.8 万余亩,直接经济损失约3000 万.雷达资料显示,此次强对流回波于14 时40 分左右开始生成,先后影响了淮北以及江苏大部分地区,回波的各项特征变化均显示有冰雹产生.本文资料主要选取各类常规观测资料
为了完善冰雹灾害风险评估方面的研究,本文以安徽省为例,利用冰雹灾损及主要致灾因素数据,在识别冰雹关键致灾因子的基础上,构建了冰雹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并确定了不同灾害风险等级的临界阈值,最后分析了近50年来安徽省冰雹灾害强度年极值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降雹最大直径和降雹持续时间为冰雹灾害致灾关键因子,其与灾损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77和0.524,均通过α = 0.01显著水平检验,而降雹时风速与
大风灾害是直接威胁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和生产生命安全的气象灾害之一.大风不仅造成农作物受灾、房屋倒塌、输电线路破坏,甚至引发翻车事故等,使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由于季节不同大风的诱因和发生规律也不同,预报方法也存在明显差异.本文以安徽省淮北市1997~2010年地面风观测资料和同期欧洲中心的数值预报产品为依据,针对冬半年(10月到次年4月)的灾害性大风,运用大风形成的天气学原理、统计和完全预报方法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北京地区高时空分辨率的地面自动站资料、微波辐射计资料和风廓线数据等,对2011 年12 月2 日北京地区初雪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降雪不是北京地区典型降雪形势。(2)降雪的出现与维持与大尺度天气系统关系不大,而与局地中尺度系统密切相关,有较大的预报难度。(3)微波辐射计、加密自动站、风廓线雷达等可以捕捉到降雪发生过程中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在临近预报中可多加应用,以弥补常
本文利用常规资料及微波辐射计、风廓线仪等新型探测资料对2011 年北京连续两次短期预报失误的降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2011 年11 月29 日一次降雪天气过程空报,是在有利的天气背景下未出降雪的一次天气过程.而2011 年12 月2 日漏报的降雪天气过程是在不利的天气背景下出现的一次显著降雪天气过程.通过对两次天气过程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1 月29 日在华北出现降雪天气之前,700hPa
利用新疆地区48个气象台站从1961~2011 年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根据百分位法定义了不同台站的极端降水阈值,又引入了表征降水时间分配特征的新参数—极端降水事件集中度和集中期,重点分析了新疆的极端降水年内非均匀特征.结果表明:1)新疆地区极端降水阈值和年平均极端降水量空间分布基本一致,都以天山地区为最大,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年平均极端降水频次北部高于南部.2)新疆地区极端降水事件集中度和集中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