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跨临界循环集成管箱型换热器的设计

来源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73245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CO<,2>跨临界循环的特定要求,设计出了耐高压防泄漏的集成管箱型换热器,在确保安全性的同时,使系统结构紧凑,技术难度降低,从而使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可以促使CO<,2>跨临界循环更快的走向实际应用.文中还对换热器管路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准确度较高的关联式来计算CO<,2>流体在气体冷却器和蒸发器管内的换热系数.
其他文献
为研究外磁场对自然对流换热的影响规律,本文对外磁场作用下封闭方腔内自然对流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用场协同原理进行了分析,指出自然对流换热的差异是由场协同状况的不同引起的,适当的外磁场的引入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自然对流换热的场协同状况.研究表明,场协同原理应用于外磁场作用下自然对流换热的分析,可有效揭示外磁场强化自然对流换热的本质.
导出对流换热整体换热性能参数Nu与局域时均参数的关系式,并进行了数值验算验证,将对流换热的场协同理论扩展至湍流换热.分析了管内对流换热的特点,并根据场协同理论提出强化湍流换热的方法.研发出一种新型强化换热管——交叉椭圆管,既适合于层流换热强化也适合于湍流换热强化,其强化传热效果显著而流阻较小.
本文以明胶凝胶为对象,以渗透扩散实验模型为基础,利用动态步长手段对收缩性固体体系中水分扩散系数进行了数值法估计.结果得到了验证性实验较好支持.
本文介绍了采用彩色CCD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测量回转窑内投影温度场的基本原理、系统组成和数据处理方法.通过对燃烧火焰和烧成熟料图像的量化分析和滤波,得到火焰和熟料的特征值及相应温度场,可为回转窑的自动控制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低温制冷系统等工业设备中常出现结霜现象,使得传热恶化,流动阻力增加.本文对湿空气外掠平板时的结霜过程进行实验观测,使用显微摄像技术拍摄冰晶开头及其生长.在实验观察基础上定性分析湿度、霜层结构对结霜过程的影响.
本文进行了沸腾换热表面的间接测温与直接测温的对比性实验研究.以水和乙醇作工质,对大气压力下的澉沸腾换热平表面,用间接测温法和直接测温法同时测量壁面过热度,对两种测温方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用直接测温法进行三种不同管径的光管沸腾试验,并把实验结果与Rohsenow公式进行了比较.大量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操作条件下,直接测温法测量沸腾换热表面过热度误差较小,是一种简便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雾化喷射下水平壁面液膜特性行为与厚度直接关系到雾化喷射冷却效果和冷却机理的深入研究.本文对压力喷管的雾化喷射条件下水平壁面液膜厚度的测量方法进行了实验分析.借助示波器,通过直流电信号配以几何尺寸的精确测量,实验研究了给定喷管雾化喷射液膜波动行为和厚度随压力,流量以及喷头高度的变化.结合各种条件下散热表面的对流传热系数,分析了液膜厚度与雾化喷射冷却条件及效果的关系.
本文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在竖直细圆管中的对流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了入口温度、流体流量、热流密度及浮升力等对换热的影响.结果表明,超临界压力条件下流体的进口温度、流量和热流密度对对流换热有很大的影响.当流量比较大而热流密度比较低时,物性的变化相对较弱,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基本吻合;而当流量比较小而热流密度比较高时,物性的变化相当剧烈,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有很大差异.由于变物性的影响,不同工况之间即使进口
本文实验研究了离心力场下细微封闭循环通道中,以HO和氟利昂R12为热驱动介质的热驱动流动规律和换热特性,重点分析了热驱动换热效果随Ra数Ro数的变化规律以及冷却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热流密度和旋转速度相同的条件下,采用介质R12可以获得较高的平均换热系数,冷却效果也优于以HO为介质的冷却效果.最后建立了两种介质条件下相应的准则关系式.
为研究管芯结构对小热管传热的强化效果,对微肋管、丝网芯管、加网芯微肋管、金属粉末烧结芯管及光滑管等五种热管进行了传热性能实验.五种试验管的水力直径均约为4mm,管材为紫铜,所用工质为水.实验中热管工作温度、热流密度及倾角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3-80℃,3-47kW/m及-3-90°.获得了热管的蒸发换热系数和冷凝换热系数随各参数的变化规律,讨论了吸液芯结构等对蒸发及冷凝换热系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