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后下肢感觉异常(POD)的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123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后发生下肢感觉异常(POD)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4月到2014年11月期间行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设立POD诊断标准。术后第一天出现POD症状的22例患者入选POD组,其余93例患者为非POD组。
其他文献
目的:参考椎体外侧切迹确定下颈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定位和置钉轨迹参数,评估"椎体外侧切迹参考法"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的可行性。方法:40例志愿者进行颈椎CT平扫,扫描轴位、矢状面和冠状面。行冠状位多平面重建图像(CMRI),参考椎体外侧切迹(LVN)测量量化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并在轴位和矢状位图像测量量化椎弓根螺钉的轨迹参数。
目的:手术切除是治疗原发脊柱肿瘤最基本、最重要的治疗方法,采用全脊椎切除手术方式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全脊椎切除手术创伤大,术中出血多,减少术中出血可以使术野清晰、减少围术期输血量。某些研究提示在脊柱肿瘤手术前使用选择性动脉栓塞可以减少术中出血,但由于肿瘤类型、手术方式的差异,关于其应用价值并未达成统一共识。
目的 研究钙剂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质疏松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我院门诊收治的2012年9月--2013年9月54名强直性脊柱炎男性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27)和对照组(n=27),实验组平均年龄(29.61±5.78)岁,平均病程(4.38±3.72);对照组平均年龄(27.45±6.33)岁,平均病程(4.40±3.58)年.
目的 探讨IPC非手术侧使用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7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于麻醉后手术开始前行非手术侧小腿IPC治疗(Venaflow 美国 DJO,LLC),术后给予利伐沙班抗凝预防DVT,实验组术后继续行持续性非手术侧IPC预防DVT,共85例,其中全髋置换40例,全膝置换45例;对照组术后行持续性双侧IPC预防DV
目的:对单纯性颈椎脱位型颈髓损伤伴高位截瘫18例围手术期的治疗及做好预见性护理,效果满意。方法:对单纯颈椎椎体脱位型颈髓损伤伴高位截瘫患者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在20-65岁之间,致伤因素分析:高处坠落8例,交通事故6例,重物砸伤4例。本组均临床表现为四肢感觉运动障碍,其中颈部疼痛、活动受限18例。
目的:探讨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采用数字技术进行个体化股骨旋转定位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上海市东方医院关节外科2012年5月一2013年11月68例膝关节严重退变病例纳入观察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x线检查均符合Kellgren&Lawrence分级法Ⅲ级以上,且合并严重的膝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
临床上常见一些类风湿或者强直性脊柱炎晚期关节处于非功能位强直,这类患者多为年轻病人,年龄一般在30到40岁之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生活不能自理,只有经过关节置换手术,和严格的功能康复锻炼,才能达到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本文主要探讨有关手术顺序 的问题。
目的 探讨钙敏感受体(CaSR)在小鼠成骨细胞增殖与分化中的作用,以及Wnt信号通在其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及分化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方法 取新生同窝野生型小鼠(对照组)和CaSR敲除纯合子小鼠(实验组)各4只,分离培养颅骨成骨细胞并传至第3代,分别于培养2、4、6、8 d时采用CCK一8法测定细胞的吸光度(OD)值,检测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取培养6 d的细胞行实时荧光定量。
目的:探讨腓骨肌腱滑脱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减少早期误诊.方法:回顾性6年来我科收治的腓骨肌腱滑脱患者10例,均为年轻男性,年龄18~28岁, 平均21.6岁,均为单侧损伤,左侧4例,右侧6例,均有踝部明确外伤史,且X线片排除踝部骨折.查体可触及"条索状"肌腱,行激发试验,常规行MRI明确诊断.根据滑脱程度,采用保守或者手术治疗.
目的:应用MDO聚合活性,研制具有生物活性和可降解的PMMA复合骨水泥,改善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应用MDO参与MMA高分子聚合反应,生成具有亲水性可片段化的PMMA高分子骨水泥并复合成骨活性因子进行改性;向MOD骨水泥中加入NAC,依靠NAC的持续释放对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功能进行调节,用以加强骨水泥的生物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