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干鱼片冷藏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及特定腐败菌分离鉴定

来源 :2016年中国水产学会水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分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hardwang_wj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半干草鱼片的贮藏特性,及优势腐败菌分离鉴定.[方法]测定半干草鱼片在5℃、15℃、28℃贮藏条件下感官、pH、TVB-N、TBA、TMA、菌落总数的变化规律;对货架终点冷藏半干草鱼片的菌相进行分析,确定优势细菌;将各优势菌株分离、纯化后,回接至无菌处理的半干草鱼片上,定量分析各优势菌的致腐能力,确定优势腐败菌;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同源性比较、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优势腐败菌.[结果]pH、TVB-N、TBA、TMA的变化趋势与菌落总数的变化基本保持一致,28℃、15℃、5℃贮藏,半干草鱼片的货架期分别在1d、9d、18d;对5℃冷藏半干鱼片,TVB-N值与感官评价结果较相符,TBARS值更加灵敏;获得8株优势菌株(标记为L1-L8),其中L1、L2、L3、L4、L5、L8是冷藏半干草鱼片中的优势致腐细菌;L4鉴定为Macrococcus caseolyticus,其它菌株鉴定为Staphylococcus vitulinus.[结论]5℃冷藏半干草鱼片的货架期为18d,Staphylococcus vitulinus,Macrococcus caseolyticus是冷藏半干草鱼片的优势腐败菌.
其他文献
采用电子鼻技术及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不同加热温度条件下罗氏沼虾虾肉的挥发性气味成分.电子鼻实验结果显示:电子鼻可以明显区分不同温度处理的罗氏沼虾虾肉.SPME-GC-MS分析结果为:罗氏沼虾虾肉在35、50、65、80℃和95℃分别确定出28、39、45、46种和51种挥发性成分.萃取温度为35℃时的虾肉可代表生虾肉,检测出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有壬醛、癸醛等.随着温度的升高,挥发性成
采用电子鼻技术及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熟制对南美白对虾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电子鼻实验结果显示:熟制不同处理对虾肉的挥发性成分的影响较为显著.SPME-GC-MS分析结果为:萃取温度为35℃时,南美白对虾生虾肉、煮熟后放凉及煮熟后在冰箱(4℃)放置一夜(12h)分别确定出47、58和43种挥发性成分.另外,生虾肉与熟制后放置12h的虾肉在95℃萃取温度下分别检测出62和53种挥发性成分
本文采用布拉班德黏度仪、物性分析仪、流变仪及扫描电镜,研究9种不同交联酯化度木薯淀粉的糊化特性及其对草鱼肌原纤维蛋白(MP)凝胶特性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 表明,酯化反应有利于降低淀粉的糊化温度,同时提高其峰值黏度,而交联反应的作用效果相反;随着交联度的升高,淀粉的崩解值及回升值显著下降(P<0.05),即交联反应通过抑制淀粉的糊化提高其热稳定性和抗老化性.流变数据表明,低交联低中酯化度淀粉对MP
[目的]近些年,随着人们对水产品需求量的增大,海洋渔业得到了迅猛发展,随之而来产生了大量加工副产物,如何提高这些副产物的利用效率,对于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加工企业经济效益和水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酶解法水解蛋白产生活性物质的方法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工艺复杂(水产品加工过程需脱脂)、单一酶解水解效率低、成本高、产物有苦味等.此外,微生发酵法已成功应用于虾类物质高值化利用中,且在一定程度上克
为了比较生长环境对三疣梭子蟹滋味的影响,本论文对采自不同海域三疣梭子蟹的肝胰腺、性腺、体肉三个不同部位的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的含量进行测定,并采用电子舌对其呈味物质进行滋味轮廓区分。结果 发现不同海域的氨基酸总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肝胰腺中,渤海组的氨基酸总量最高,而南海组则显著的低于其它海域;黄海组的性腺和体肉的氨基酸总量均为最高,东海组性腺的氨基酸总量最低,渤海组体肉的氨基酸总量最低。在三疣
为了研究海藻肥在无土栽培中的应用,本实验研究了以海藻为主原料制备易吸收态海藻肥技术,优化肥料配方后,对小白菜进行无土栽培种植,结果显示,在相同条件下种植三十天后,与无机盐肥对照相比,小白菜叶长、叶面积、还原糖、蛋白质分别增加了13%、118%、102%和20%,硝酸盐含量减少了20%。表明本实验制得的有机肥料确实能降低硝酸盐含量并增加有机营养。因此本实验为有机肥料在无土栽培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
本研究将交叉引物恒温扩增技术(Cross priming amplification,CPA)与核酸试纸条相结合建立一种副溶血性弧菌快速可视化检测方法.针对副溶血性弧菌的种特异性基因tlh的六个不同区域设计两对特异性引物和一对检测探针,通过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确定了最佳反应体系.CPA-核酸试纸条方法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对纯培养物的检测灵敏度达到58 cfu/mL,对污染牡蛎中副溶
重金属镉(Cd)污染是影响双壳贝类食用安全的重要因素.以紫贻贝为研究对象,探索不同脱除剂对暂养贻贝体内重金属Cd的脱除效果.将染Cd的贻贝暂养在含不同脱除剂天然海水中,定期换水取样,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贻贝中Cd含量.实验采用硒代蛋氨酸、硒化卡拉胶、亚硒酸钠、EDTA-FeNa、EDTA-ZnNa2、EDTA、氯化亚铁、氯化铁、氯化锌、β-葡聚糖及肽聚糖作为脱除剂,分别设置两个浓度,研究暂养过程中其
末端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和高通量测序是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本研究结合这两种方法对哈氏仿对虾中优势腐败菌的组成进行鉴定并进行分析.在贮藏过程中,自哈氏仿对虾分离得到的腐败菌经DNA提取、PCR扩增、HhaⅠ酶切后进行电泳条带分析,从而确定优势腐败菌,然后进行腐败菌16S rDNA测序分析.同时将腐败菌混合样进行高通量测序.T-RFLP结果与高通量测序结果基本一致
副溶血弧菌是一类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普遍存在且危害极大的致病菌。其分泌和产生的溶血因子及生物被膜是诱发动物疾病、引起食物中毒的重要危害因子,副溶血弧菌溶血因子及生物被膜的产生主要受群体感应系统调控。近年来研究发现,对虾中的共生微生物群落与副溶血弧菌毒力的调控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目前对其调控机制并不清楚。为揭示共生微生物对副溶血弧菌危害因子的影响及调控机制,本研究采用β-半乳糖苷酶活性半定量检测法,从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