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腭部血管型粘液表皮样癌:附一例13岁男性儿童病例报告

来源 :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bydd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青少年腭部血管性包块少见,其病种覆盖范围广泛。正确诊断与规范化治疗腭部血管性粘液表皮样癌无论对于牙科以及口腔外科医师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研究方法:临床诊治一例13 岁男性儿童患者,其左侧软硬腭交界处可见一2*2*2 cm 大小不规则富含血管的多节结性包块,质地柔软。通过细针细胞学穿刺(FNA)以及数字化血管造影检查确认病变包块富含血管。首次手术切除前对病变区进行介入栓塞治疗,切除组织病理诊断为粘液表皮样癌。后续经过边缘救治性外科手术以及近距离 I125 放射治疗,肿瘤得到有效控制。术后患者左侧腭部遗留一2*2cm 大小的洞穿性缺损。放疗后一年,施行腭部洞穿性缺损修复重建术,术后患处伤口愈合良好。腭部重建手术后第四年,CT 检查发现患者右侧上颌窦较左侧上颌窦缩小明显,窦腔底部钙化;同时发现并且全麻下拔除患者上颌多生牙以及四颗埋伏阻生智齿。 研究结果:五年后随访期间,患者腭部重建组织形态以及功能良好,拔牙创一期愈合。没有发现肿瘤复发及转移。 研究结论:青少年腭部血管化粘液表皮样癌很容易被医生误诊。个性化的诊断与规范化治疗是成功治愈这类疾病的有效途径。近距离放疗对腭部缺损重建以及拔牙手术没有不良影响,但是极有可能影响青少年儿童上颌窦的生长发育。如何进一步优化儿童腭部粘液表皮样癌的诊疗方案需要口腔外科医生进一步思考。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探讨下颌骨牙源性纤维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案。 研究方法:分析1例下颌骨牙源性纤维瘤病例并进行文献回顾。 研究结果:患者X 线片表现为右下颌骨囊性变,47 截根状吸收,经手术治疗后治愈,术后病理报告提示牙源性纤维瘤。 研究结论:牙源性纤维瘤应与成釉细胞瘤和牙源性黏液瘤相鉴别,单纯刮除手术通常能够治愈。
研究目的:探讨数字化技术在下颌骨切除同期腓骨瓣修复术中的应用 研究方法:8例 因下颌骨病变需行上领骨切除并同期腓骨瓣修复的患者,术前下颌骨行螺旋CT扫描,应用C A D\ C AM 技术及镜像技术重建出患者下颌骨骨模型及腓骨模型,并在模型上预弯制好钛板;术中根据术前设计行下颌骨病灶的切除及塑形排骨。 研究结果:8例患者术后腓骨瓣完全成活,并与下颌骨达到正常的位置关系,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的效
研究目的:本研究评估了开窗减压术在单囊型成釉细胞瘤中的疗效,并探讨单囊型成釉细胞瘤中白介素1α(interleukin 1 a,IL-1a)与肿瘤抑制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的表达及其与开窗术疗效的关系. 研究方法:筛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行开窗减压术并完成二期刮治的患者,根据纳入标准筛选,共将48例病人纳入研究,按开窗减压术疗效分为三组:显效组20
研究目的:寻找腮腺良性肿瘤术中影响涎瘘的因素,尝试建立预测术后涎瘘发生的指标. 研究方法: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7月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手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病例资料57例.统计术中手术方式、术中腮腺咬肌筋膜保留情况和腺体切除范围,以及术后引流量,引流液淀粉酶含量与术后涎瘘的关系. 研究结果:行"肿瘤及部分腮腺浅叶切除术"者,若同时进行"面神经总干/分支解剖术",术后涎瘘发生
研究目的:总结回顾腮腺肿瘤的分布情况,诊断方法和治疗效果; 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7月~2017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腮腺肿瘤总共583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研究结果:其中男女比为1.24∶1;良性肿瘤510例,恶性73例,良恶性比为:6.98∶1;其中良性肿瘤数量占据前三者为腺淋巴瘤,多形性腺瘤,乳头状囊腺瘤;恶性肿瘤则依次为腺样囊性癌,粘液表皮样
研究目的:探讨腮腺区Castleman 病(Castlemans disease,CD)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案及预后。 研究方法:回顾2012年我科收治的一例腮腺区Castleman 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 研究结果:患者女性,50 岁,发现左耳下肿块1年余,无明显不适症状,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彩超具有一定诊断价值,CT 对其诊断价值有限,患者手术治疗,随访3年,无复发。 研
研究目的:EGFR 靶向药在口腔鳞癌治疗中起重要作用,但患者对EGFR 靶向药的不敏感或耐药限制了其应用,前期研究提示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与EGFR 信号通路间存在关联,本研究将探讨NGF-TrkA与口腔鳞癌EGFR 抑制剂敏感性相关性。 研究方法:通过利用siTrkA、TrkA 抑制,明确NGF-TrkA 对口腔鳞癌细胞EGFR 抑制剂敏感性影响;通过抗体芯片,筛选并验证NGF-TrkA与EGF
研究目的:口腔鳞状细胞癌常可在早期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术前进行颈部淋巴结转移判断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术前结合相关检查对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颈部淋巴结情况进行评估定位,以期实现颈部淋巴结精准定位,形成转移概率预测模型, 研究方法:本研究选择北京协和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需行口腔鳞状细胞癌原发灶切除及颈部淋巴结清扫的患者入组,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进行颈部软组织动态增强核磁检查,并在放射科医师帮助
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总结经下颌骨表面贯通切除浅表口腔侧壁癌的临床数据,探讨该术式在肿瘤切除、功能保留和良好外形方面的优势和应用价值. 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行口腔侧壁浅表鳞癌根治的病例,经下颌骨贯通至口颊切除原发灶的手术方式,不裂开下唇,解剖保留面神经下颌缘支,口颊缺损均使用游离皮瓣修复,.观察术后恢复情况,面神经下颌缘支功能情况,并对手术治疗效果进行随访分析. 研究结果:术后恢复良好,无血管
研究目的:展示4例头颈肿瘤手术中的颌下插管运用 研究方法:通过展示4例病例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手术方式、住院天数、拔管时间等信息,来介绍颌下入路插管在头颈肿瘤手术中的应用,并探讨其优缺点 研究结果:4例患者在术中与术后呼吸均稳定,颌下入路插管未延长或增加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期间患者未发生插管处感染等并发症。术后1~3月回访,粘液腺囊肿、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并未发生 研究结论:全麻术中颌下入路的插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