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执行机构的构建--兼论缓刑执行主体的确定

来源 :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lei19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宣告缓刑的罪犯是社区矫正五种对象之一,因此,缓刑执行主体的确定与社区矫正执行机构的构建密切相关,后者直接决定了前者。我国社区矫正的有效运行、顺利发展,社区矫正目的和任务的实现,都必须依赖于完整、合理的执行体制和机构的构建。根据试点时期社区矫正规范的规定,司法行政机关成为社区矫正事实上的执行主体,并且,这很有可能为今后的社区矫正立法所肯定。本文在对司法行政机关、公安机关的非监禁刑执行能力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刑事执行一体化理论的反思,就社区矫正执行机构的构建提出自己的看法,当然同时也是对缓刑执行主体的看法。
其他文献
我国刑法第72条第1款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本文简介了缓刑制度的
本文就未成年犯罪人缓刑适用条件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文章围绕缓刑的价值、我国缓刑适用的一般条件以及对我国未成年犯适用缓刑特别条件的思考等内容展开。
在缓刑制度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今,如何更好地发挥缓刑在矫正未成年犯罪人方面的作用,是十分值得学界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问题。为此,本文对未成年犯罪人适用缓刑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并阐
我国刑法学界把刑法第72条至第77条规定的缓刑称为"一般缓刑",相对地,把刑法第449条规定的缓刑称为"战时缓刑"。战时缓刑的适用对象只能是犯罪军人,而一般缓刑的适用对象可以是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缓刑制度出现在清末变法修律背景下出台的《大清新刑律》。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刑法即1979年刑法,在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指导下,于第67条至第70条
会议
缓刑是对危害较轻的犯罪分子判处一定刑罚,而附条件不执行的一种刑罚制度。中外各国刑法都有关于缓刑的具体规定,缓刑是当代世界各国刑事惩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陆法系
会议
我国台湾地区"刑法"部分条文修正案已于2005年1月7日通过,2月2日公布,将于2006年7月1日起施行。这次修正条文总计89条,其中总则67条,分则22条,这是幅度最大的一次修正,涉及不少重要
缓刑是在近代学派的推动下为了纠正短期自由刑的弊端而设立的刑罚的具体适用制度。本文简介绍了缓刑的概念与适用条件,重点对各国的缓刑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
本文简述了犯罪集团首要分子的概念与认定,阐明了犯罪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的含义,论述了犯罪集团首要分子刑事责任的承担问题。
我国刑法(以下简称大陆刑法)总则的一般缓刑制度,与澳门地区刑法(以下简称澳门刑法)、台湾地区“刑法”(以下简称台湾“刑法”)的缓刑制度均采用刑之执行犹豫制,虽然在不再执行